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历史上它既是宗教集居、名人荟萃的圣地,又是革命的摇篮、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可谓极为丰富,这使得江西拥有了一批品位很高、特色鲜明的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但与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极不相称的是,江西仍处于“旅游经济弱省”的尴尬境地,旅游业在全国只占极小的比重,旅游人数和收入处于全国的后进行列。本文拟从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些思考,为当前江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以期引起业界对赣文化旅游的重视,将赣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一、赣文化概述
赣文化即江西文化.它源于中原文化并融合了江西的地方特色。自东晋迄于明清,江西人才辈出,文化鼎盛,理学、宗教、文学、教育和科学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红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赣文化的旅游资源
(一)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不会过长江——商周以前的江南地区在考古界原来一向被认为是“南蛮荒服”之地,在华夏民族的上古文明中缺少作为。但在1989年,新干大洋洲乡程家村在修堤时发现的一座商代大墓却令人耳目一新。出土的480余件青铜器纹饰造形在北方商墓中前所未见,在商代青铜文化中实属独树一帜。其表明远在3000年前的赣江、鄱阳湖流域就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存在着与商殷王朝并行发展的奴隶制政权,改写了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历史。新干大洋洲考古发现与殷墟青铜器群、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群并称为中国青铜文明的三大发现。也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100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二)禅宗文化
据《江西通志》的不完全记载,从东汉末年到晚清时期,全省的佛教寺院达一千一百多所,仅隋唐五代兴建的寺院就有近五百所。及至宋代,寺院的规模有增无减。黄庭坚在《云岩禅院记》中曾概括地指出:“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境内以百数。”在这为数众多的寺院中,很多都是祖宗的开山祖庭和重要道场。诸如吉安青原山的静居寺,峡江的东平寺,洪州的龙兴寺、开元寺,靖安的宝峰寺,永修的云居寺,宜丰的洞山普利院,修水的黄龙院等等,均为祖宗大师们的开法印可之处,在祖宗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隋、唐、宋三代,江西是全国的佛教中心,禅宗祖庭之多、名僧之众、禅风之盛,蜚声国内,时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之说。
(三)陶瓷文化
江西拥有“世界瓷都”景德镇,其陶瓷艺术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是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江西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极负盛名。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文化现象,这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也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2013年5月20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正式挂牌,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完整地保留着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而且还于近几年成功复原并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文化底蕴深厚。
(四)书院文化
古代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称人文之乡,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书院》统计,江西共有书院368所,其中创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它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因其倡淳淳学风,世代流传。
(五)红色文化
江西被誉为“红土地”,既指全省以红壤土为主体的地形地貌,更指江西为最重要、最著名的革命老区。全省各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和纪念物,拥有革命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萍乡等著名的革命圣地和9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一大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其他文化
江西古迹遗址众多。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是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瑞昌市铜岭铜矿采冶遗址,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历史上江西名人辈出,贤才高士灿若星河。据统计,自唐至清,江西有进士1.05万名,占全国的10.67%;文科鼎甲107人,状元48人。江西籍历代宰辅近100人,一度出现“隔河两宰相,十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盛况,江西实际上成为了宋明两朝中央政府的主要人才库。道教既有张道陵、张盛在龙虎山开创的天师道,又有推尊许逊的净明道,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源流之地。江西民俗文化多元,内容绚丽多彩。有“中国原始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南丰傩舞、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的赣南采茶戏、景德镇瓷俗、鄱湖渔俗、樟树药俗以及赣南客家文化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极具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旅游,主要吸引国内旅游者。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红色旅游在赣鄱大地兴起,并呈井喷式发展。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红色旅游活动很难在国际上展开,仅依靠国内旅游支撑,并且公费旅游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主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有方向性。宗教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能成为振兴赣文化的主要内容。但在民间及海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有着极大的方向性,即只对有文化认同的追随者有吸引力,而这些追随者具有为赣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潜在动力。
(三)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旺季时间短。赣文化组成
部分的民间艺术文化,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而以民间艺术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不像宗教文化旅游那样,游客不再是特定人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除陶瓷艺术外,其他许多民间艺术只是在特定时间展示给世人,如傩文化分布主要有南丰、萍乡、婺源、万载等地,在赣文化民间艺术分支中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般在过年期间以傩戏、傩舞等形式展示,作为吸引旅游者的资源,旺季时间非常短。
四、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随着人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已经成为了已经趋于大众化,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旅游的发展靠的是文化的差异性。江西旅游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革命文化,历史悠久的傩文化,享誉世界的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业文化含量,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赣文化的内涵,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旅游产业当中,打造精品赣文化旅游品牌。
(一)深入挖掘赣文化的内涵,打造江西旅游文化品牌。江西旅游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打造出垄断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江西历史久远,以文化内涵的深蕴而享誉国内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赣文化形成了除具有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如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傩文化、铜文化等等,这使得赣文化具有足够的特殊的内涵去吸引中外游客。所以应该把江西省建设成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大省,开发“赣文化”大有所为,它们应该成为江西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拓宽旅游文化产品的观光游览范围。红色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生态环境却大多保存完好,并且有大量的古民居分布。利用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大量散布的古民居,大力发展红色、绿色与古色旅游,吸引回归自然的旅游者,保持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赣文化中的许多民间艺术,如傩文化、山歌艺术,需要靠资金扶持。建立主题公园是主要的可行方法,值得尝试。
(三)发展体验式旅游。比如南丰“跳傩”,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是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涵义的,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要参与和融入,而这正是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旅游转换的切入点,是发挥赣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良好契机。积极发挥传统乡土风情习俗、寻常百姓生活等旅游方式。可以让游客体验江西人生活的方式而被纳入旅游活动的范围之内。对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如果单纯的展示陶瓷成品,对于希望了解更多陶瓷知识的游人是不够的,这就为开发陶瓷制作工场景点,以及开展体验旅游即游客自己动手操作创造了机会,它既有利于让游客了解更多的陶瓷文化,又增加了景点收入,还促进了产品销售。
赣文化是江西的宝贵财富,是江西旅游业保持竞争力的强大后盾。只有深刻挖掘赣文化的内涵,使赣文化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开发具有更高品位、更符合赣文化旅游价值形式的文化旅游产品,江西的旅游业才能有更快、更大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