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书
姓名: 张海燕 班级: 11级2班 学号: 110510041 日期:2013年12月28日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摘 要: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挑战 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 角色转换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三年多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参与改革的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教师观念和行为要有切实的转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教室中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最终,要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但就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和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成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
1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教育学对教学过程的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将教学过程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或书本知识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教师主要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养成必要的道德情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进而为教学过程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是学生和教师潜能、智慧和情感的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是师生从感知和经验升华为对价值的叩问;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书本、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交汇融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而不光是对教师和书本的理解过程。
(一)课程观
国家已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也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
2
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二)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都在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既然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成长需要等待,成长需要守望。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各有差异,它首先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出每个学生各不相同或各有侧重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等,教师应该看到并且珍视这种独特性,视之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加以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独特还体现在学生和成人之间,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当“把孩子看做孩子”,“从孩子的眼中看世界”。
学生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