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4 15:35: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区虹桥机场的调研报告》,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204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尽管多数用工单位都是基于上述理由将直接雇佣改为劳务派遣,但是,笔者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在实践中,由于制度及监管的缺失,有相当部分用工单位的用工成本并未降低,反而成为个别领导利益输送的渠道;用工灵活性也未增强,笔者曾访谈过20多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他们中多数都承认很难将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自《劳动合同法》实施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他们甚至没有主动退回过一个派遣劳动者。

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38条规定:用工单位一般在非主营业务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工作岗位,或者因原在岗劳动者脱产学习、休假临时不能上班需要他人顶替的工作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⑦可能有人认为,若派遣单位无责任承担能力,而用工单位不承担连带责任,劳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笔者以为,不能为了劳动者的权益而忽视用工单位的权益,从而突破制度的逻辑性,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理应通过保证金等制度解决,而不能要求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⑧有人可能会以德国的相关规定对此提出疑义,因为德国2004年修订的《规范经营性雇员转让法》取消了雇员转让期限不超过24个月的限制。笔者以为,德国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与日本的规定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日本派遣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限定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德国除了《非全时劳动和有固定期限劳动法》规定的情形外,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原则上需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从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来看,德国派遣劳动者仍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

【参考文献】

[1]王桦宇、万江:《劳务派遣法律实务操作指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乔健:《弹性安全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困境》,载《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2010年年会会议材料》。

[3][13]李长安:《靠劳务派遣“增厚”国企利润可休矣》,载《京华时报》,2011-05-14。

[4]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务派遣用工不公现象的答复》,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74198/12828541.html。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8][9][10][11]马渡淳一郎:《劳动力市场法的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杨志明:《在规范劳务派遣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辞》,载中国劳动学会网站,http://www.cnlabor.org./post/129.html。

[14][17]欧阳平:《透视劳务派遣工》,载大连市总工会网站,http://www.dlzgh.org/article.aspx? id=714。

[15][18]刘建:《用人单位随意退工职工利益被最小化滥用劳务派遣导致劳动争议多发》,载《法制日报》,2011-05-18。

[16]姜颖、杨欣:《论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障——基于“劳动合同法调研问卷”的实证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9]郑尚元:《不当劳务派遣及其管制》,载《法学家》,2008(2)。

[20]郑津津:《国际社会劳动派遣法制之比较分析——兼论我国劳动派遣法制之现况与未来发展》,载《万国法律》,2004(12)。

[21]《“中国式改革”之五:劳务派遣》,载网易,http://news.163.com/11/030819/6UL74GGV00014JHT.html。

[22]邱骏彦:《浅谈劳工派遣法律问题》,载《万国法律》,1998(98)。

[23]潘世伟:《非典型雇佣、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4]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5]王全兴:《应当理性对待劳动派遣》,载《中国劳动》,2005(12)。

[26]田成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说明》,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03/21/content_4325081.htm。

[27][35][37][39][43][51]《日本劳工派遣法》,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

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8][34][40][46][47]《德国规范经营性雇员转让法》(2005年修订),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9][30][33][36][41][44][45][50]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劳动力派遣行为的规定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1]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载《比较法研究》,2007(6)。

[32]《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劳工派遣法》,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8][49]香川孝三:《劳动派遣在日本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2]Jini Park:《韩国劳动派遣立法》,载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8]黄程贯:《德国劳动派遣关系之法律结构》,载《政大法学评论》,1998(60)。

搜索更多关于: 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的文档
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t8iy9tbsb0wk4t3w2hp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