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力求简短生动。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主体与结尾 ⒈倒金字塔结构
⒉ 纵向结构: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⒊横向结构:不受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的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⒋点面结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⑴材料典型,意味隽永。典型材料可以反映主题。
⑵首尾关照,巧妙呼应。非事件**实,写作较从容,准许采用悬念式导语,可将谜底彻底留在结尾出揭开,达到强烈的首位呼应效应。 ⑶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⑷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⒍主体和导语的关系,主体的任务。
⑴精彩的导语背后,还必须要有一个丰满的、文字讲究的主体。⑵主体必须紧扣导语做文章,不能转向,这是主题写作的大原则。 主体的任务:
⑴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导语为了简洁一般省略一部分新闻要素,对事实的叙述也采用概括的方式,仅凭导语很难揭示新闻的主题、实现报道的意图。因此,还必须在导语之后,通过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进一步交代,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具体化。
⑵补充导语,令报道更丰满。即在导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例如,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和导语限定事实之外的一些暗示性情况。用来补充新闻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提高新闻主题的高度。
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⑷主体应尽可能不断的提供亮点,通过添加“作料”,运用色彩,打开包袱中的包袱等方式,吸引读者,让读者兴味不减。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 ——新闻背景
⒈何谓新闻背景?
关于新闻背景的定义应该从事物发展和新闻写作两方面上理解。
就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来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任务和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和显示环境。就新闻写作而言,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事实的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⒉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消息为什么要加背景?)
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一部分是有背景材料协助。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结实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⑴解释、说明,令新闻更加通俗易懂。
⑵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的注意。一是读者需要:对于媒体的报道为什么要我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二是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三是传播者的需要,媒体希望让读者了解其所报道的新闻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⑶用背景材料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的程度。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
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新闻需要通过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
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度,显示其新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⑷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
⑸借背景材料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⑹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述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⑺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⒊选择背景材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⑴明确目的,抓住重点。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就是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的兴趣既包括“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该根据主题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⑵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的限制;在表现形态上可作背景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
⑶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在背景材料的选择方面,实际上也存在一个新闻价值标准的问题。即,应以新闻价值的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多因素为条件,来挑选背景材料。 ⒋背景的位置及其作用。
⑴插入导语。①背景本身就是典型事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帮导语说话。②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③用历史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⑵导语之后接背景段。①导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②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如背景段。⑶分散插入主体中。①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②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⒈为什么说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⑴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①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性——变动的特点容易一起读者的关注。②事件本身都不同程度的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③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有吸引力。⑵消息是报道事件首选的体裁 ⒉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怎样写好)
⑴事件要交代的一清二楚。事实交待不清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交待不清楚。②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③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不够具体。⑵勿做表面文章。事件性消息的写作,容易为眼前纷乱的事象所迷惑,写作中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毛病,使消息写的很浅显。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该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有思想性、有深度。⑶见事见人。①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②关照事件的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③反映人在事件的活动、心态,丰富新闻的内涵。⑶慎重报道恶**件。报道恶**件的新闻有广泛的读者,容易成为媒体的“卖点”。在写作中,记者也容易受感情支配,出现偏差。 而这类报道又极易涉及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写作中要特别注意:①不要煽情。品位高、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当理性的反映事件,尽可能的摒弃煽情的手法。②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③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④关注事件的成因。报道恶**件,一
是为了传播警戒的信息,二是为了总结、吸取教训,从后者的角度来讲,不满足于事件报道的“一次性”,追究、揭示事件的成因,提出普遍性问题,是记者和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⒊动态消息的特点:⑴动态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⑵动态消息更强调“客观笔法”,更注重时效性。
⒋动态消息的写作要善于捕捉新闻报道的题材,要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⒌媒体为什么需要简讯,简讯写作的要义是什么?
简讯的特点和地位。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结构单一,是一种有效的传播信息的手段。简讯的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的版面。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简讯的写作。面对众多材料保留什么、提示什么选择的标准主要有:⑴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简讯要简单又要明了,构成事实的关键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都应当有所交待,假若“如何”恰恰是读者感兴趣之处,那么虽为简讯也要扼要的加以描述。⑵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⑶简讯的文字能简则简,要力求一字不多;要有表现力。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⒈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及其特殊价值。
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是由它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消息、方法。它与事件性消息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事件性消息的价值在于:⑴以消息体裁报道的非事件**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信息的接收行为的日常化和信息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信息欲”更强,单纯的报道事件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消息报道体裁的灵活性,使得非事件性消息的报道内容具有无限的多样性。通过对各种各样非事件性消息的报道,可是使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多能够丰富的信息。⑵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使记者和媒体不待事件的召唤,主动寻找报道的题材,自己决定新闻的内容、角度。这样他们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由于非事件性消息的篇幅短小,要害突出,可以使其有更强的冲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⑶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同时,因为工作繁忙和电脑的日益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孤独感增强;竞争的失败,一时会令人心灰意冷……经济全球化使这些现象有增无减。一部分富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可以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⑷非事件性新闻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⒉非事件新闻的写作基本要求。
⑴对比显现。非事件新闻所报道的一些社会或自然的现象和问题,往往呈渐变状态,因此非事件消息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事物的变化、及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的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⑵量化集中。非事件性消息在写作上有必要将分散的事物加以概括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⑶以点带面。点即个别当然典型的视力;面,即全局情况。综合性消息应特别重视“点”,应以典型的事例反映整体全局的情况,让读者看到“面”的细微之处,获得实实在在的认识和感知。非事件性消息在选择“点”,即典型事例时要注意: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高度概括同类事物的基本特点;深——内涵丰富,具有思想深度;活——具有,或有故事性。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⒊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和写作要求。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于预测性消息。 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⑴及早预测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为开的信息,及早的采写预测性消息,以使这种新闻更好的发挥其决策参谋
引导舆论的作用。⑵他人预测。预测性报道作为新闻,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它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预测性消息应该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⑶权威预测。权威预测的特点是预测主体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人士,预测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⑷深度预测。避免预测的简单化,要预测到位。⑸审慎发稿。预测性消息报道的内容虽非记者本人的预测,但记者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敏锐的洞察力,有历史的预见性,要事先预见消息报道的可能性,和报道后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⒋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和功能。
整个新闻传播活动都带有服务的性质,是一种新闻信息方面的服务。特点是“直接可用”,即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读者服务。
功能:⑴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关注科技的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消息。 ⑵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的利益。
⑶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⑴内容要新鲜、适时。⑵着力写好实用的部分,增强可操作性——方法要具体;对所提方法、建议,要做出说明,以便读者接受。⑶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⑷亲切自然,显示记者的服务热情。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⒈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及其功能
描写性消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其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功能:⑴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⑵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在各类文字报道中,消息以速度见长。描写性消息的功能在于,它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消息中的画面,对读者造成的视觉的、情感的冲击,从而以活的事实,去感染、打动、说服读者。⑶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描写性消息在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方面有自己的长处。作为消息,它不仅可以扩大再现的范围。而且,它可以用很短的篇幅,集中展现景物或人物的基本特点。
⒉描写性消息的写作要求: ⑴简笔描写。作为消息的一种,描写性消息应该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的勾勒出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的、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的描写细部。 ⑵选择景物应该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记者选择的景物描写应该能够帮助记者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某种观点。
⑶描中有叙,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的写作也需要有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联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能得到清晰的、完整的反映,记者的意见、思想才能得到明确的体现。描写性消息的叙述主要通过背景材料来完成。 ⒊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新闻素描也称新闻特写,实际上也是微型特写,它是以“再现”的手法写作。
⑴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⑵描写典型细节新闻素描的典型细节,既包括事件现场的景物,也包括人物的情态,后者尤为重要。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现场特有的气氛,传达新闻中只可意会的内涵、是新闻素描写作的高境界。
⑶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的本色。 ⒋花絮和新闻素描的区别。
花絮和新闻素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主要从正面下笔,它所描写的多是新闻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