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提高生产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职工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 在管理中的应用: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工资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运用恰当也能成为激励因素。 注重深度激励—内在激励:工作丰富化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存需要(Existence ):这种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它们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如报酬、福利和安全条件等。
关系需要(Relation):这是个体对社交、人际关系和谐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和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成长需要(Growth ):这是个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取得自尊、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而得到满足 。
“愿望加强”律: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满足前进”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要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要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求就越大。 6.知觉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很重要
1、因为人的行为、态度,是以他对客观世界的知觉为基础,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是主观的。
2、人对现实的观察总要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思想,这个世界是人知觉到的世界,这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很重要。
7.社会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其知觉过程包括知觉者对有关信息、线索进行选择和认识的知觉活动,也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8.社会知觉的偏差:知觉不能客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这就是知觉错误或知觉偏差,或歪曲或偏见。
管理工作中能否纠正这种错误,能否全面地看待下属干部、职工,对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9.第一印象效应: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以对方的仪表、相貌、风度、言谈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迅速组成的印象。特点:鲜明、强烈和牢固。
作用: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对其行为的解释,但以貌取人,将导致判断的不真实,产生错误,失之于人。
领导者和管理者不可忽视第一印象效应的作用,尽量使职工对自己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10.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是人们初次交往时所提供的信息对他人知觉的影响。
理论依据:最先提供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信息在大脑中强烈、鲜明。
是错误的知觉:因为观察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有的越来越好,有的越来越坏,有的由好变坏,有的由坏变好。要在变化发展中观察事物。
11.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新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改变原来印象起影响作用。 理论依据:是最后提供的信息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干扰,而给人的印象深刻、鲜明。 一般地,与陌生人交往,首因效应起作用,第一印象鲜明深刻;与熟人交际,近因效应起作用,即变化的信息易改变对熟人原有的印象。
由以上两种效应可知,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对印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演讲和报告时可以运用这两种效应达到期望的效果。
12.晕轮效应:是以点盖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征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做出全面的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误。
13.对比效应广泛存在对比效应使知觉失真,我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常常受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影响。对任何一个工作申请者来说,评估的失真可能是:他在面试中所处的位置带来的。
14.投射效应:知觉者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根据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我们把这种将自己的特点归引导其他人身上的倾向,称为“投射”,它使人对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很像时,观察结果很正确,但这并不是他的知觉判断准确,而是他认为别人和自己相似。比如,你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能自己负责,则会假定别人也是这样期望的。或者,你是个诚实可信的人,你会想当然认为别人也是诚实可信的。这就是“投射”。
15.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或事形成固定的看法,是概括化、类化的看法。
如人们把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宗教、地域等有共同特点的人归为一类并逐渐形成较固定的概括化、类化的看法,形成对一类人的刻板印象。
在组织中,常常听到以性别、年龄、种族、甚至是体重为基础的刻板印象。从知觉角度看,如果人们期望看到这些刻板印象,那他们就会知觉到,无论这种效应是否正确。如销售经理要招一名有进取心、工作勤奋、善于处理不利环境的销售员。 16.定势效应(心向)
是人们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对随后的信息加工和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积极作用:情景不变时,对事物人的知觉快速有效
消极作用:环境改变时,受定势的影响防碍知觉顺利进行,对事物人错误反应,形成偏见。 17.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加以解释与推测的过程,即根据某人的所作所为去推断其内心状态以及对言语行为做出解释的的过程。
因为对人的认知总要涉及他的内部心理状态,如动机、情绪、品德、信念等,而这些又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根据其言语行为去推断,这就产生了归因问题. 对他人的归因叫客观归因;对自己的归因叫主观归因
18.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方法的总称。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归因: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 行为归因:人产生某种行为及行为成败的心理原因; 归因偏见:归因过程的非合理性问题。
代表人物有:海德、罗斯、安德鲁斯、维纳、凯利。 19.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 :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般是失败的情况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