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财税课······李秀梅笔记整理
研发支出——工资(研发人员)
劳务成本——工资(软件开发企业技术人员) 在建工程——工资(工程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2)职工福利: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不再计提,实报实销)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结转:根据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承担 借:生产成本——职工福利(生产工人) 制造费用——职工福利(生产车间的后勤、技术及车间管理人员) 管理费用——职工福利(管理人员) 销售费用——职工福利(销售人员) 研发支出——职工福利(研发人员) 劳务成本——职工福利(软件开发企业技术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3)五险一金:根据企业上年月平均工资或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 险种 基本养老(社平工资40%) 失业(社平工资40%) 大病医疗(社平工资60%) 10% 1% 工伤(社平工资40%) 企业自定比例(0.2%~1.5%) —— —— 12% 企业支付比例 20% 1% 9% 个人承担比例 8% 0.2% 2%+3元 生育(社平工资60%)北京户口 0.8% 住房公积金 12% 备注:支付基数:按上年的社平工资(月工资) 比如北京地区:上年社平工资 3726/月×40%=1490 3726/月×60%=2236 养老:3726×40%=1490×20%=298(公司承担) 3726×40%=1490×8%=119.20(个人承担) 其他险种依次类推
9
六讲财税课······李秀梅笔记整理
最高可按社平工资的3倍来提 账务处理: ①交纳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其他应付款——个人 贷:银行存款
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银行的要做2笔分录,以便月末和银行对账单核对。 ② 结转: 借:生产成本——社会保险(生产工人) 制造费用——社会保险(生产车间的后勤、技术及车间管理人员) 管理费用——社会保险(管理人员) 销售费用——社会保险(销售人员) 研发支出——社会保险(研发人员) 劳务成本——社会保险(软件开发企业技术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4)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 福利费:工资总额×14% 教育经费:工资总额×2.5% 工会经费:工资总额×2% “三项经费”不允许有贷方余额;教育经费允许有借方余额。 计提: 教育经费: 会计上1.5%-2.5%(工资总额提) 税法上:工资总额的2.5% 小企业:花一笔提一笔 先花钱:
借: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后结转:
借:管理费用——教育经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
10
六讲财税课······李秀梅笔记整理
工会经费:民营企业没有工会,一般国营有工会 计提:工资总额×2%
年末必须将钱给工会,工会开一张专用收据给企业会计,会计做账,否则,怎么计提的怎么调回去。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贷:银行存款 后结转:
借:管理费用——工会经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5)非货币性福利
①企业的小汽车无偿提供给管理人员使用 企业小汽车是固定资产,需要按月计提折旧 A.必须先确认为职工薪酬
借:管理费用 (月折旧额)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月折旧额) B.再计提折旧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月折旧额)
贷:累计折旧 (月折旧额)②企业的住房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 原则:谁受益谁承担该费用,账务处理同上 计提金额为月折旧额
③企业租房给职工使用 账务处理基本同上,计提金额为月租金额 B.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其他应付款——应付房租
④企业发产品:(视同销售) A.确认
借:管理/销售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B.计提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1
六讲财税课······李秀梅笔记整理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C.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6)辞退福利:全部入管理费用
二、长期待摊费用/待摊费用(工业加工制造企业涉及到的一些费用必须用待摊费用) 比如:生产车间租来的房子,必须用待摊(成产成本的料工费) 开办费:从2008年1月1日,计入管理费用,不再摊销
个案:租来的房子装修,根据每笔花销发票入长期待摊费用,以后按租期进行摊销。 例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假如是5年的租入期。 支付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改良支出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 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 500000/5×12 贷:长期待摊费用——改良支出 500000/5×12 三、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非货币性资产。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当月购进次月计提,当月处理当月照提。 税法规定:直线法(年限平均法) 工作量法
会计上四种:直线法(年限平均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直线法: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残值率)/使用年限×12 使用年限(寿命)是税法规定的最低值,残值率不低于5%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