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检测花生切片中的脂肪
B.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D. 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5. 用韭黄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时,滤纸条上可得到的色素带的条数为( ) A. 1 B. 2 C. 3 D. 4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6分,共30分
36. (6分)下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的部分物质变化,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中几种细胞器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丙代表细胞结构,①~④ 表示生理过程,Ⅰ~Ⅳ表示物质,a~g表示物质交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物质Ⅰ是 ,其在甲中产生的具体部位是 。
(2)物质Ⅳ是 ,其在图1中的 过程产生(在①~④中选择填空)。
(3)图2中,细胞器丙是 ;光照充足条件下可以发生的过程有 (在a~g中选择填空)。
37. (6分)在一个小鼠的自然种群中,存在三种体色:黄色、灰色、青色。图1是某科研工作者用纯种黄色和纯种灰色小鼠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图2是与体色有关的生化反应原理,已知基因B能抑制基因b的表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由图1的杂交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小鼠体色的两对基因位于 上(填“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遵循 定律。
(2)两纯种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F2中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有 种。
(3)由图2可知,基因对小鼠体色的控制途径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38. (6分)下图1表示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⑧代表不同激素;图2表示激素③调节靶细胞功能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5
图1 图2
(1)图1中激素①②分别为 和 。
(2)当图1中激素③含量过高时,可通过 调节机制使激素 (填序号)的分泌受到抑制。
(3)图2中激素③通过 方式进入靶细胞内,并形成“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在细胞核内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的 过程,使细胞内的酶等蛋白质合成增加,产生一系列效应。
39. (6分)下图1、图2分别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动物细胞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为 分裂的细胞,细胞内含 条染色单体。
(2)图2为 分裂的细胞,其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是 。 (3)图2细胞含有 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A、a的原因是 。
40. (6分)某校兴趣小组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Ⅰ小组同学可通过 试剂对种子提取液中的还原糖进行鉴定,若隔水加热后出现 现象,则说明种子内含有还原糖。
Ⅱ为了研究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的活力变化,小组同学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进行实验。 实验原理:淀粉酶可催化淀粉琼脂培养基内的淀粉水解;不含淀粉的培养基加碘液后呈现棕黄色的清晰区。
实验步骤:
①选取等量小麦干种子、萌发1天和3天的种子,相同处理后获取种子的淀粉酶提取液。 ②选取相同大小4片圆形滤纸片编号14,分别浸入到蒸馏水、干种子及萌发1天和3天的种子的淀粉酶提取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分别覆盖在淀粉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如图1),静置。
③一段时间后取走滤纸片,将碘液倒入培养皿内,后用清水除去多余碘液。 ④观察到培养基表面4个区域的棕黄色清晰区情况(如图2)。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从图2可知。小麦干种子淀粉酶活力很 (填“强”或“弱”);淀粉酶活力随着小麦种子发芽天数增加而 (填“增强”或“降低”)。
6
(2)若增加一组含蔗糖酶的滤纸片5,相同实验处理后则滤纸片5区域 (填“有”或“无”)清晰区的出现,说明酶具有 性。
2019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徐州)
生物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 C 2. C 3. A 4. B 5. B 6. C 7. B 8. B 9. C 10. B 11. C A 14. B 15. D 16. C 17. A 18. C 19. D 20. C 21. D 22. B 23. CA 26. A 27. C 28. C 29. B
30. D 31. A 32. B 33. A 34. C 35. B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空1分,共30分。 36. (1) O2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2) 丙酮酸 (答丙酮酸和[H]给分) ④ (3) 液泡 a、b、c、d(或a、b、c、d、g)
37. (1) 非同源染色体 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2) aaBB AAbb 3 (3) 细胞代谢(或代谢)
38.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2) (负)反馈 ①② (3) 自由扩散 转录 39. (1)有丝分裂 8
(2)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分裂) 精细胞 (3) 1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答不全不得分) 40. Ⅰ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Ⅱ (1) 弱 增强
(2) 无 特异性(专一性)
12. C 13. 24. D 25.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