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践行 以道德立身
——向东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汇报
我校是一所以农村孩子为主的寄宿制小学,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在家缺少有效、正确地家庭指导,行为习惯不是很好。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老师如何让一个个农家孩子做到知书达理,文质彬彬?学校如何脚踏实地、富有成效的开展特色创建活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区教育局和街道教育总支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兄弟学校的特色办学举措,融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的反思与锤炼,明确了我校特色创建的新思路,提炼出“用经典践行,以道德立身”的特色创建主题,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因为很多古代经典,闪耀着先哲的智慧,蕴含着千年的积淀,尤其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很多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我们想在儿童思想单纯,记忆力最强的阶段,适量诵读、记忆国学经典,用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文明处世,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遵规守纪。
1、古韵飘香 校园中熏陶
法国著名哲学家说过,道德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事。我想说的是“好事能不由自主地做,这是德育工作培养的目标与任务”。为了用圣贤思想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把国学经典融入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走进校园,教学楼上的校训“好习惯,好人生” 六个烤漆大字格
外鲜红夺目。教学楼前的巨幅喷绘画卷——孔子讲学图上的孔老先生儒雅而慈祥,他双手环抱娓娓道来,那神情惟妙惟肖,仿佛能产生一股强大的磁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聚集在他的身旁,听他讲学,听他传道。每天清晨、午后,当孩子们步入教学楼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仰视,他们看到的是孔子,记在心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之类的儒家古训。教学楼、食堂、寝室、厕所等地方的墙壁上,张贴了从《三字经》《弟子规》中精选的名句名段。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除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以外,我们还在软环境上下功夫。我们利用校园广播站——“新苗小广播”,在清晨、午间、放学时间播放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美文,还利用黑板报、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阵地贯穿国学经典的宣传、学习,在每天的早操、大课间等大型集体活动中,学生齐诵经典,气势宏大。校园处处古韵飘香,向东小学师生仿佛置身于中华古文学的海洋,处处有启示,时时有收获,还有谁会不时刻反省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呢?
2、自编教材 课堂中明理
寄宿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余时间多,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特色教育扎实有效,我校自筹资金,组织人员自编出版了《三字经》、《弟子规》两本循环使用的校本教材,学生人手一本。为了让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尽早出版,我校两名教师去年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一天,几度增删,几易其稿,几番校对,个中艰辛自不待言。凝聚集体心血的国学经典教材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里面有全文注音,字词注解,句段翻译,每句配有一则小故事,还有读后的启示等等。这套教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经典文章也成了校园内最流行的歌谣;该校本教
材也得到社会、家长的高度评价,很多家长都认为,通过阅读自己也收获颇丰,甚至要购买全套作为礼品赠人。
我们还采取积极措施,把国学文化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理解更深刻,对学生的言行更有针对性、指导性。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国学》校本课程,一节晨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我校一到三年级学习《三字经》,四到六年级学习《弟子规》,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学高为范”,只有教师对国学经典的理解透彻了,才能感受深刻,见解精辟,国学经典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因此,我校组织校本教材编委会成员定期对校本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常规教学会把特色教育的备、教、辅、改等检查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管理;学校领导的日常随堂听课中,校本课程的教学是重点;每学期涌现出来的校本教材的优秀教案,学校会给与奖励,并且在执教特色教育的老师中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也要求渗透国学经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经典走进课堂,让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变成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
3、诵读感悟 活动中提升
为提高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效性,由学校政教处牵头组织、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教育活动,将国学经典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我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通过全校性“经典诵读”的开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