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进人了认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3)词类范围的扩大。 (4)积极词汇的增长。
8、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具有哪些趋势? (1)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2)从陈述句到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3)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
9、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一般出现在3.5~4岁,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10、侵犯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移情训练。
(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11、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 (1)角色扮演训练(Staub,1971)。 (2)行为强化训练(Fabes, et al., 1989;Grusec,1991; Shaffer, 2000)和自我概念训练(Slaby & Crowley, 1977),自我概念训练对8岁以下儿童效果不明显。
(3)榜样示范。模仿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增加(Baaren, et al., 2004)。 张莉对大、中、小班儿童进行了三周的干预训练,比较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在小班、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榜样训练在各年龄班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同时,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初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幼儿晚期,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的玩具和奖品分享行为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
12、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3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订或改变。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坏的,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如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说谎、过失的认识和判断,结果发现,6~7岁儿童一般根据主人公在客观上的后果(比如打碎的杯子的数量多少,说谎与真实情况的相差程度)作出判断,而年龄大的儿童则能注意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填空题:
1、学习障碍可以归为三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2) ;(3) 。 ▲答案: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 。 ▲答案:四年级(10~11岁) 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3、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五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阶段3: ,约10~12岁。阶段4: ,约12~15岁。 ▲答案:相互性角色采择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4、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五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
阶段1: 。 阶段2: 。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答案: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
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2、观点采择(角色采择):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34
3、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五个阶段。其中阶段2为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4、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传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个经典的实验——课学教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他通过这个实验来验证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期望和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思考题: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3)个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3、小学生的思维与幼儿有什么不同?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四年级。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四年级)。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例如,在小学教学实验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学科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而在语文教材的学习
35
中,其概括能力有的仍能达到较高水平,有的则不理想,还有的属较差水平。
5、小学儿童学习障碍可以归为哪几类? (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6、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 (4)心理与环境假设。
(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7、如何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矫正?
许多特殊教育专家提出许多适合各种特殊学习障碍的矫正方案,如神经心理学习障碍的补偿方法、动觉训练法、语音—书写—发音方法、视—听—动觉法等。这些不同形式的矫正方案对于一些特殊的学习障碍有较好的成效。
8、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五个阶段:
(1)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
(2)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
(3)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4)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
(5)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9、塞尔曼认为儿童友谊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或邻近性相联系。
(2)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把能顺从自己的人当成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3)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作和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4)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但是,此阶段朋友关系存在明显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5)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朋友关系持续时间比较长。
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