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难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二)科学探究 一、晶体的形成
1、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初一时,我们学过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是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非晶体是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熔化是温度是否保持不变。
我们来看几种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观察。再展示几种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等,观察。(教师可提供放大镜)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 晶体的形成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从溶液中提取物质,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或者问,大家知道围垦海田的作用吗?说说他它的原理)
联系生活: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请学生总结,这是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结果,学会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问: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对于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不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
3、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小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二、结晶水合物
将干燥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少许,加热,观察其变化。可以发现: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后分解变成了白色粉末,同时,试管口有水蒸气(或水滴)逸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来,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与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加热后,晶体分解,失去结晶水,于是变成了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和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就是一种结晶水合物。也有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结合水分子,不含结晶水,如硝酸钾、食盐等。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鉴别酒精中有无水 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四、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