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以自己的身体挡住落叶,反映出母亲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脆弱而敏感的心灵。
75.“我”懂得了母亲的用心。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我”终于可以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欣赏菊花的美,并从开得烂漫热烈的菊花身上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解析】
7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这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落,母亲为了不让作者看到这一切,所以“挡”住了这两个动词,突出了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慰人至深。
75.本题考查内容综合分析。她(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虽然没有说完,但是结合前文的“咱娘儿俩在—块儿,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下去。从结尾来看,“‘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此时,“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 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 活……”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 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 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 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 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 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 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76.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77.“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78.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79.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
76.)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77.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78.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79.不好。“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解析】
76.考查对“看花”这一情节的理解。文中一共三次写到“花”。“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看花”反复出现,可见“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明白生活的真谛,可见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因为自己的双腿残废,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母亲却一直的鼓励我,帮助我,母亲希望带我去看花,事实上是想让我重新的振作起来,给我的生活增添点希望。母亲希望我能像这花一样,勃勃生机。可见是“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77.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
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从首段内容可知,“我”当时正遭遇人生最大的打击——双腿瘫痪,母亲对“我”的心情十分的理解。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更表现出母亲的心里难受。
78.本题考查理解结尾的作用。解答此题时,结合文章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结构上,照应前文,与第一段中“北海的花都开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借菊花赞美母亲的淳朴、高洁。内容上:最后写菊花,借菊花的绽放表现作者在母亲的帮助下又重新变得坚强起来,将会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79.本题考査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在母亲的激励下,“我”定会战胜自己,走出低谷;“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