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0.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81.选文通过细节来刻画母亲,请从第一自然段中选取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82.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何深意?
【答案】
80.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81.示例1:“挡在窗前”表明母亲极为细心地关注“我”的情绪,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我”的悲观之情,突显母亲的爱子深情。
示例2:“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表明母亲因为“我”平素封闭自我不愿出门,现在愿意出门散心而分外高兴的心情,突出了母亲关注、爱护儿子的深情。
82.“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着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的话,表明“我们”已成熟,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会再埋怨命运的无情,会勇敢面对一切。
【解析】 【分析】
8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作答。从“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母亲的艰难是人到中年,儿子却双腿瘫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母亲的艰难还表现在自己重病,却还要瞒着病情,照顾“我”的生活和情绪。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1.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赏析。所谓细节描写,通俗说就是对一个很微小情节的细致刻画,从而表现出人物某种心情或性格。细读全文,从文中第一段找出刻画母亲的细节,或是动作或是神态的描写,然后分析其在表达人物感情上的效果即可。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句话中,“挡在窗前”的细微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情绪的敏感,害怕“我”会触景生情,更加悲观,可见母亲对儿子爱得无微不至,爱得小心翼翼。
8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篇文章中,“看
花”反复出现,因为“看花”是全文内容展开的中心事件,母亲想带我去看花,是想让我能像菊花一样的坚强,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可见,“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文末处“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菊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表明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母爱,因此看花是“我”的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而文末处再次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可以说是对母亲遗愿的完成,说明“我”已懂得母亲话语的深意,以后会和妹妹一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坚强地活下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