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卷 课内练习
时间:15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共24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 答案:B
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答案:D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答案:B
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
1
壤的形成和发育。
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A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6.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答案:C
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7.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答案:A
解析:见下图
8.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C 解析:自然环境的要素还有动物、人类等,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地域差异为差异性,而不是整体性。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人类活动
10.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2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9.C 10.D 解析:从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可知,该大陆随着地形的不断隆起,植被、气候等要素随之发生变化。45°纬线位于西风带内,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最可能形成温带荒漠环境,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答案:A 解析: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 1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生产功能 答案:B 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综合题(共16分) +13.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8分)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1 3 3 3 2 1 2 1 2 3 3 2 2 叶 626 112 002 322 811 516 392 728 919 488 138 585 191 成1 2 2 2 1 1 1 1 2 2 2 1 993 246 031 678 253 224 145 837 叶 341 422 025 025 996 嫩1 1 1 1 1 1 1 620 472 749 673 886 995 278 267 733 323 665 250 125 叶 土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壤pH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
3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正、负、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答案:(1)A (2)主导 (3)负 (4)酸性
解析:(1)土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来自矿物质。(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4)由材料可知,土壤pH值越小,则茶叶锰含量越高,因此,茶树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
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所代表的地理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_______,土壤冻结时间________,微生物作用缓慢,使________积累起来。
(3)简要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光合 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 (2)降水(水分) 气温(热量) 低 长 有机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B卷 课后作业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答案:B
解析:图中箭头所示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其中a、b、c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e、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