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6:40: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

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

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

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

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

“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

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

搜索更多关于: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的文档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wx370apf52mdyx423a46cyp27lzc201bl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