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鹤峰县咸盈河水电站蓄水安全鉴定设计自检工作报告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2.3.5 水库浸没及矿产压覆
水库设计正常蓄水水位535m,库区河谷属峡谷型。两岸谷坡坡角在30°以上,为陡峻的岸坡,基岩裸露清晰,覆盖层薄(一般1~10m)且颗粒较粗,两岸地面相对高差在200m~300m以上,两岸地面标高远大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故水库蓄水前后地下水位的抬升,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地下水壅高及土地沼泽化、盐碱化。正常蓄水位535m高程以上的土地及各村屯的房屋不会受到水库浸没的严重影响。
经调查访问,库区无查明的具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水库蓄水后不存在矿产压覆问题。
2.4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2.4.1地形地貌
咸盈河水电站坝址位于咸盈河与湾潭河交汇处下游约300m长的顺直河段上,河道为右微弯形河道,河流流向总体为N21°E,河床高程494~500.5m,坝址区河谷呈对称“V”型谷,左右岸坡坡角35°~60°。河床宽20~25m,覆盖层主要为块石、漂石、砂卵石及粗中砂,分布不均匀,厚5~14m,河床两岸基岩出露,河床段坡降为18‰,水流稍急。坝左岸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厚0~5.5m,分布不均匀,部分地段无覆盖层,成份以块石、碎石夹粘土为主。右岸坡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的含块石、碎石粘性土,厚0~6m,在右岸中段厚14m。
2.4.2地层岩性
坝址区地层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上段(S1lr2),其主要地层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含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夹少量细砂状砂岩。岩层产状N60°~75°E/ NW∠30°~50°;第四系覆盖层包括冲洪积层(Qal+pl)及残坡积层(Qel+dl)。具体岩性和组合特征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1)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分布于河床中,主要由卵石、漂石、粗中砂组成,以漂石、卵石为主,呈松散状,粒径1~50cm居多,部分粒径为大于80cm的大漂石,分不均匀,成份主要为砂岩,磨圆度较好,呈次圆状。稍密~中密,分选性差,孔隙率大,透水性强。层厚5~14m。
9
湖北省鹤峰县咸盈河水电站蓄水安全鉴定设计自检工作报告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2)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分布于河谷两岸山坡,岩性主要为含碎石、块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占30~60%,成份主要为风化的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粒径1~40cm不等,部分块石粒径达80~100cm,少量为1~3m的滚石。残坡积层一般呈松散状态,部分呈稍密状,孔隙率大,透水性强,属强透水地层。左岸层厚0~5.5m,右岸ZK11、ZK8一带分布较厚,厚度为12.8~14.0m,其它地段层厚3~5m。
(3)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上段粉砂质泥岩(S1lr2- Sn):灰绿、深灰色,矿物成份以云母及高岭石为主,含少量石英质,据粉砂状鳞片泥质结构,单层厚度0.2~0.4m,呈薄层至中厚层状构造,具灰、白相间的平行纹理。岩体结构清楚,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较多铁锰质物渲染,其力学强度稍低,泥岩不含水,透水性较弱。
(4)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上段含泥质粉砂岩(S1lr2- Ss):深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具粉砂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含灰、白相间的泥质条纹。单层厚度0.3~0.5m,呈中厚层状构造,岩体结构清晰,局部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有少量铁锰质物渲染,岩体较完整,其力学强度高,岩体透水性中等~弱。
2.4.3地质构造
坝址位于栗子坪背斜的北翼,该背斜轴向大致为SW-NE向,核部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下段地层,两翼为志留系下统-中统罗惹坪组地层,两翼较对称。坝址区为单斜构造,无较大断层通过坝区。因构造抬升及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深切对称的“V”型谷,岩层产状N60°~85°E/NW∠30°~50°。岩层走向与河流近于垂直,倾向下游偏左岸,为一典型的横向谷。裂隙以顺河向裂隙和反岩层倾向裂隙为主,裂隙延伸长度一般小于10m,内充填粘土或无充填。左岸裂隙主要有2组,裂隙 ① N25°E/SE∠60°,大部分闭合,其发育程度2~3条/m,延伸一般小于10m;部分张开,其宽度约5cm。裂隙 ② N77°W/SW∠44°,大部分闭合,其发育程度2~3条/米,延伸一般小于8m,部分张开,局部夹泥。右岸裂隙主要有2组,裂隙 ① N10°E /S E∠30°,大部分闭合,其发育程度2~4条/米,延伸一般小于12m;部分张开,其宽度约5cm。裂隙 ② N75° W /S W∠76°,大部分闭合,其发育程度3条/m,延伸一般小于6m,部分张开。以上
10
湖北省鹤峰县咸盈河水电站蓄水安全鉴定设计自检工作报告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见坝址裂隙走向玫瑰花图(图2.4.3-1)、左右岸赤平投影图(图2.4.3-2、图2.4.3-3)。坝区无其他不利地质构造发育。
图2.4.3-1 坝址裂隙走向玫瑰花图
图2.4.3-2 坝址左岸赤平投影图
11
湖北省鹤峰县咸盈河水电站蓄水安全鉴定设计自检工作报告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图2.4.3-3 坝址右岸赤平投影图。
2.4.4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坝址区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两种类型。
孔隙潜水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石层及残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中,冲洪积砂卵石层孔隙潜水与河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水量丰富,其水位与河水位基本一致。残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中孔隙潜水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排泄主要为蒸发,水量分布不均,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十分明显。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的风化和构造裂隙中,形成裂隙水含水层,是坝址渗漏的主要途径。裂隙含水层透水性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基岩风化程度减弱而减弱,基岩裂隙水的埋深随地形的增高而加深。基岩裂隙水的水位线与地形线形状相近,根据钻孔资料,上坝址左岸地下水的埋深为32m(ZK9)~60 m(ZK14);右岸为39m(ZK11)~50 m(ZK12)。地下水的水力坡度特征为:左岸平均水力坡度为0.376,右岸平均水力坡度为0.413。在局部地区基岩裂隙水具有承压性。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排泄是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
2、岩体透水性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