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嫖”,认为这16个字“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普通人在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上觉得这16个字与女性性别有根本的联系,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评价”,作者认为有必要修改这些汉字,并且提出了修改汉字的方案。虽然说,以上的学者好像均是在为女性辩解,女性不应该被歧视,“中国的女性啊!你们甘长受这样的屈辱吗?”鼓励女性要有提高自己地位的意识和行动,改变自己屈辱和低贱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学者显然受到了五四以来直到现在西方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女权主义的统摄,以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读中国的汉字,这样就不能正确理解“男尊女卑”的真实含义,未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解读女部汉字的原始形义,最后张冠李戴,弄巧成拙。
2、女旁贬义字文化正解
唐兰《中国文字学》指出,“从汉以来,根据隶书说字的人不知有多少,‘泉货’是白水真人,‘董’是千里艹,一直到现在人说‘人未余’、‘立早章’,这是民间不懂字学的人说的。”因此,笔者在此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系统来论证女旁贬义字。
“娱”《说文》:“娱 ,小篆
,樂也。从女,吳聲。”可见,“娱”的本义
是快乐,没有贬义。《楚辞 ? 离骚》:“夏康娱以自纵。” 《周书·程典》:“诸侯不娱。”这里的“娱”均是快乐的意思,无贬义。
“妓”《说文》:“妓,小篆
,婦人小物也。从女,支聲,讀若跂行。”《广
韵》:“妓,女乐也。”“妓”字的本义是古代从事歌舞杂技表演的女艺人,之后才引申为以色相谋生的女人。可见“妓”字本身在造字之初是没有贬低女性的含义的。
“奴”《说文》:“奴,小篆
,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
,古文奴,从人。”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从女,从又。
可见,“奴”字本义是奴隶、奴仆,既指男性奴隶、奴仆,又指女性奴隶、奴仆。没有贬义,贬低女性之义。古代妇女自称为“奴” 或自称为“妾”,都是强烈的自谦。
“婪”《说文》 :“婪,小篆
,貪也。从女,林聲。杜林說:卜者当相
诈验为婪。读若潭。” 通常解释为贪,而贪的本义是指贪财,,而婪的本义是
指贪食,贪色,沉溺于性而不知满足。可以认为有贬义,但是贪食、贪色,并不只是针对于女性,男性的贪色是强烈的。在古代,男性寻花问柳,沉迷于女色都是可以作为佐证的。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终致亡国亡身。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贪婪无餍。”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婪酣大肚遭一饱。” “婪”这里的解释为贪食。
“佞”《说文》:“佞,巧讇高材也。从女,信省。乃定切〖注〗臣鉉等曰:女子之信近於佞也。” 《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才也。故自称不才曰不佞。《晋语》夷吾不佞。又巧諂捷给也。《论语》焉用佞。《博物志》尧时有指佞草,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佞”字本义为巧言能说,有口才。此无贬义。
“嫖”《说文》:“嫖,轻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轻也。与人部僄音义皆同。汉霍去病票姚校尉。票姚读如飘摇。谓轻疾也。荀悦汉纪作票鹞。音亦同耳。”可见“嫖”字本义是轻捷的样子。《汉书·户川惠王刘越传》:“背尊长,嫖以忽。”“嫖姚”一词是劲疾的样子。杜甫《后出塞之二》:“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嫖”的狎妓,嫖妓的意思,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也不读作“piao”.由此可知,“嫖”字本义是没有贬义的,更何无轻视女性之义。
有很多的女旁汉字在造字之初是没有贬低女性地位的含义的。但是由于后代人们在没有弄清汉字本义的情况下,凭借仅有的汉字知识,或从汉字引申义出发,轻言改字,在提倡尊重女性的同时,是否应该尊重汉字文化原始为前提呢?现代汉语白话文运动与解放以后的汉字简化运动对当代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懒”字代替了“嬾”和“懶” ,以“淫”字代替了“婬”和“滛”,使带有女字旁的“嬾”和“婬”退出了常用汉字的领域。但是这两字并没有消逝,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也即说明古人著文刻书,曾大量使用。但是简化汉字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历史上本来有的几个汉字合并成一个,赋予一些汉字本来没有的意义,或者强化了它的次要意义,引申义,这样做的弊端,使识字少的读者阅读简体古籍时,无法辨别古人原字到底是哪一个,产生了混淆。比如“后”与“後”,“干”与“乾”、“幹”。
(四)其它女字词族
前文是从女部字蕴含的褒贬意义进行的研究,现在从社会文化含义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进行简单阐释:
表姓氏的字。“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娲化,叠韵为训)】,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即为人出生的家族的名字(姓氏)……《春秋左传》上说天子借出生的由来而赐给诸侯姓氏。会意兼形声字,“女”、“生”表示妇女生育,“女”是义符,“生”是声符。在远古,(天子)据其(诸侯)出生地或德行等而赐予姓。徐灏《段注笺》曰:“姓之本义谓生,故古通作生,其后以生而赐姓,遂为姓氏字耳。”
姓字有一批古姓:姞、嬴、姚、妫、妘、姺、娸、姩等。而姚姓,姬姓,姜姓今天常见。
表示婚姻、嫁娶、配偶、婚姻形态的共十一个字。如“媒”:《说文》上释:“媒,谋也,谋和二姓。”也即是为媒人,把两性男女撮合为夫妇。“妁”:《说文》上释:“妁,酌也。斟酌二姓也。”意思为媒人掂掇两性男女而撮合为夫妇,也是斟酌两个不同姓氏的男女可否结合。“婚”:《说文》上释:“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义为嫁女之家;妻家。《礼仪 士婚礼》中说男子娶妻在黄昏时分,妇女属阴性,所以用昏时,称作婚。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上说:“古娶妇必以昏时者,当缘上世有劫掠妇女之风,必乘夜昏人静时取之,以避寇犯也。”古代晚上黄昏时娶亲,主要是防避强盗抢劫女人。“姻”:《说文》上释“姻,婿家也。女子所困。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姻也是娶妇之家;夫家(女婿的家)。男家是妇女的依靠,是女人依靠的对象,所以叫做姻。“妻”、“妃”、“媲”等都是表示男子的配偶。
表示妇女哺乳、生育、怀孕(妊娠)和婴儿名称的。如“母”《说文》曰:“母,小篆
,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甲骨文
在“女”
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妊、娠、媰”;
《说文》上曰:“孕也”。《一切经音义》卷一:“怀胎曰娠”。媰,妇人妊身也。除此之外,还有表示生育子女多而素质齐整均匀的“嬎”字,表示婴儿名称的“嫛”
字。“嫛,婗也,即婴儿。按《文白说文》引《释名· 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 “婗”嫛婗也,即婴儿。
表示家族、亲戚关系名称和对年长妇女称呼的。如“姐” :《说文》上释“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义为蜀中方言称母亲为姐,淮河以南把母亲叫做社。“姊”:《说文》上释:“姊,女兄也。”女兄:《尔雅·释亲》上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姑”:《说文》上释:“姑,夫母也。”义即是丈夫的母亲。“威”:《说文》:“威,姑也。从女从戌。汉律曰:‘夫告威姑。’”
“威”义为丈夫的母亲,即婆母,汉朝的《律令》上说:“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会意字,以女,戌示家中的女性主宰之义。威姑是同义复合词。据李翰文《文白说文》引《广雅 ?释亲》上说:“姑,谓之威。”《说文》上对年长妇女称呼有“妪”, “媪,“姁。
三、回归传统解释的意义
首先,回归传统解读女字及女字词族的文化信息,是为更正观念,去除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错误认识。随着女权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传入,尤其是五四以后,这种思想不断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无视具体的文化事实,不能理性分析古人男女各司其职以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初衷,一味歪曲和批判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屈辱遭遇,过分宣传女性自由解放、提高自身地位,导致传统女德的失落。可见西方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研究,要用中国传统的解释系统解读古代文化,尽量避免以今律古,使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使精华也成为“糟粕”。
其次,回归传统解释,是为了回归中华道统及其古圣先贤的智慧。中国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是一个注重德化和内在修养的国度。中国传统文化集古圣先贤的众多智慧为一体,经过数千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瑰宝,是以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为核心,通过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要批判西方强加于非西方文化特质的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回归中华道统本身,去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观、不平等观,正确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
最后,要深刻理解古圣造字的微言大义。古人非常重视修身自省,家庭和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