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网络已全方位地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物理空间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着社会重构,空间概念由物理转化为虚拟,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网络空间的出现,使原本物理空间的社会规范受到了严峻挑战,“网络暴力”也应运而生。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不断地挑战社会既有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观念。
网络暴力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匿名身份是造成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使得事件当事人成为其进行泄愤的工具。并且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近于零。 2.“固有”印象代替事实判断
?等新闻近年来层出不穷,渐渐将?群体妖魔化,并很自然地将?归入“弱势群体”。一旦涉及?的新闻出现,很多网民会先入为主地将?看成是有过错的一方。
3.维权的难度导致追责少之又少
虽然近年来因人肉搜索而导致?,然而真正维权却少之又少,大多数当事人都因维权难、希望事件平息等原因不再追究,因言语侮辱或泄露隐私而最终被惩戒的更是屈指可数。
防治“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把重点放在网络秩序及文化环境的建构与完善上。
首先广大网民要增强识别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及时核对网络信息来
源,加强自我约束不信谣、不传谣、不借机人身攻击。
其次,需要广大网络运营商加强对用户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加强技术监管增强网络数据监控与分析过滤技术,创造与网络信息发展相适应的环境。
第三,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管理机制,形成网络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网络社会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使网络暴力的责任追究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保护网络行为各方的合法正当权益。 第四,政府部门要确保政务公开的渠道透明、畅通,对热点类事件及时回应,发布信息,有效处置,正本清源,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文以载道,舆论兴邦”,言论的自由需要制度的护航,道德的义愤需要理性的自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从社会精神文化层面有利于网络自由、理性的公共秩序的形成,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全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