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
知识条目 1.物质的分类方法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5.胶体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必考要求 b b b b a 加试要求 b c b b a
一、物质的分类 1.无机化合物分类
无机化合物
错误!
2.氧化物分类
CO2、SO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如CO2+Ca(OH)2===CaCO3↓+H2O 酸性氧化物+水===可溶酸 如SO3+H2O===H2SO4 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SiO3,因为H2SiO3难溶 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如CuO+2HCl===CuCl2+H2O 碱性氧化物+水===可溶碱 如CaO+H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难溶碱。 两性氧化物 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如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 既不能跟酸起反应,又不能跟碱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等。 H2O2、Na2O2等氧元素为-1价的氧化物,含有O2(过氧根离子),化学性质过氧化物 与一般氧化物不同。 如2Na2O2+2H2O===4NaOH+O2↑ 二、物质的转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2-不成盐氧化物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应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分类依据 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多少 依据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 依据反应的热效应 依据是否有离子参加 依据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 三、分散系性质比较 分散系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溶液 <10m 均一、透明、稳定 -9化学反应分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胶体 10m~10m 多数均一、透明、稳定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能 不能 烟、云、雾;肥皂水、淀粉溶液;有色玻璃 -9-7浊液 >10m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许多分子集合体 不能 不能 泥水 -7分散质微粒组成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单个分子或离子 能 能 食盐水、碘酒 四、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与入射光垂直的角度可看见明亮的光路,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2.吸附性
自来水含有铝和铁的化合物时,溶于水产生氢氧化铝胶体或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例1】 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Na2OB.Ca(OH)2C.HClOD.K2CO3
2
【解析】 Na2O属于氧化物,则A选项正确;Ca(OH)2属于碱,不是氧化物,则B选项错误;HClO属于酸,则C选项错误;K2CO3属于盐,并非氧化物,则D选项错误。
【答案】 A
【提炼】 本题考查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分类,难度不大。如果再细分,要注意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要注意区别。
【例2】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
C.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有单质
【解析】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因此产物是盐和水的反应并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则A选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则B选项正确;已知SO2+2H2S===3S↓+2H2O,该反应的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但并非置换反应,则C选项错误;已知Ca(OH)2===CaO+H2O,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但是产物中没有单质,则D选项错误。
【答案】 B
【提炼】 反应类型的考查难度不大,常见的易错点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记住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3】 下列分散系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牛奶B.蔗糖溶液C.泥浆水D.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 牛奶属于胶体,则A说法错误;蔗糖溶液属于溶液,则B说法错误;泥浆水属于悬浊液,则C选项正确;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则D选项错误。
【答案】 C
【提炼】 本题考查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区分。要注意胶体还可以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应识记常见的胶体有烟、云、雾;肥皂水、淀粉溶液;有色玻璃等。
【例4】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具有丁达尔现象 ④不能透过半透膜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止后会出现黑色沉淀。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以透过滤纸,另外胶体均一稳定,静止后不会出现沉淀。则②③④正确。
【答案】 B
3
【提炼】 关于胶体知识的几点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是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3)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4)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最简便办法是丁达尔效应,而浊液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法来判断。
【例5】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______。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
(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2)此小题主要考查Fe(OH)3胶体的制法。
(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该题涉及胶体的聚沉,Fe(OH)3的碱性,HI是强电解质,具有酸性、还原性等性质。分析④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
-
-
-
-
-
+
3+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