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董寨,这个地处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距信阳市东南32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鸟类爱好者们所熟知的地方。因为,这里能满足他们看鸟的愿望。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为国有罗山董寨林场,因林场老场部座落在董寨山下而得名。关于“董寨”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有位抗日民族女英雄――董大姐,她倚山筑寨,抗击日寇,在一次战争中不幸壮烈牺牲。当时她驻扎的那座海拔不到400米的山峰原来还没有名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而取名“董寨山”。勤劳朴实的董寨人受其民族精神鼓舞,一直把“董寨”这个名字沿袭下来。
说起董寨鸟类之多,确为同一纬度或经度的保护区中所罕见的,鸟类296种,占河南省的78%,全国的20%。这首先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雅的森林生态环境。董寨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是华中、华东、华北植物镶嵌地带,三方植物区系交错、渗透,兼容并存,有高等植物1879种,植被类型多样。68万公顷的面积内,林海莽莽,绿浪滔天,万木迭翠,生机盎然。常绿的、落叶的、阔叶的、针叶的各类树种、林种均有分布。“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次,保护区地处中原,有较大面积的湿地,是许多南北候鸟迁徒的必经之地。鸟儿要在这里停歇觅食,补充营养;有的还要栖息繁衍,生儿育女。这些都得益于保护区人多年来的保护管理。他们长期坚持公众宣传教育,增强周边群众的鸟类保护意识,并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我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人工悬挂鸟巢招引益鸟,招引率达到70%。众多的机缘,成就了这片鸟类的绿色家园。
到董寨观鸟的最佳时间,莫过于3月至7月了,并以5、6月份为最。这时,最好先参观一下保护区的鸟类标本室,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会告诉你很多的鸟类知识,如分布的种类,各种鸟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活动时间和区域等等,可以获得一些观鸟所必需的感性认识。可别小看这座小小的标本室,它保存的鸟类标本种类有200多种1000余件。进入3、4月份,一些本地区的留鸟便开始忙碌起来,如八哥、松鸭、红嘴蓝鹊、喜鹊、大山雀等,衔泥衔草,营造“安乐窝”。这时也是悬挂人工鸟巢的时间了,在保护区人员的规划和指导下,亲手悬挂几个鸟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鸟类保护,并可获取当年鸟巢“入住率”数据作为纪念,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到了5、6月份,便是观鸟的“黄金时期”。各种陆续迁来的夏候鸟竞相登场,占区的、求偶的、觅食的、打闹的……一片鸟语欢歌。凌晨4时许,早起的鸟便开始在林间穿梭捕食了。沿林间小路徐徐前行,各种鸟渐渐展现出来。密林中听到的鸟远比看到的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鸟鸣,宛如一张巨大的网,把人们罩在其中。谛听之下,歌声嘹亮的黄鹂,婉转低吟的画眉,“砰砰”啄树的啄木鸟,“布谷”、“布谷”的大杜鹃……可以一个个分辨出来。晨霭渐渐消散,斑驳的阳光洒落下来,林间的景象清晰明朗了鹰、鸢等猛禽在高空滑翔,寿带拖着长长的尾巴一掠而过,通体黑亮闪光的发冠卷尾会突然敛翅自空中坠下来表演独特的求偶炫耀,翩然的红翅凤头鹃落入林中,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水域中的白鹭袅袅升起,恰似凌波仙子…一天下来,能看到60种鸟类是不成问题的。2001年的“五一”期间,北京来观鸟的松颖女士就看到了85种之多。
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董寨有47种。高踞陡崖或乔木顶端的大型猛禽金雕,属国家一级保护;仙八色鸫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常闻其音,难见其形。不过,在这里“知名度”最高,分布最集中的还要属我国特有珍禽――白冠长尾雉了。透过疏密有间的人工生境,看着白冠长尾雉闲庭信步,高贵典雅的气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凤凰的
王者之风。
董寨是鸟的世界,鸟是董寨的灵魂。在董寨观鸟,什么惊喜的事都可能发生,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一声不经意的鸣叫,可能就是一种珍贵鸟类的发现;也许就在你的眼皮底下,一窝幼雏出壳了,其中还有杜鹃或红翅凤头鹃的寄生卵……每一位到董寨观鸟的人,无不为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所倾倒,并谋划再与它相聚的时候。
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许多科研院所及观鸟、摄鸟人士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都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也把这里作为固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保持有2名以上研究生,现已培养出博士、硕士二十多位,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自然之友”“绿色家园”等民间环保团体和国内外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收获颇丰。应运而生的“中国董寨鸟类摄影年会”自2004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参加人数300多人,涉及鸟类近200种,拍摄图片5 000多幅。董寨成为观赏、拍摄林鸟的好地方,是鸟友心目中观看白冠长尾雉、仙八色鸫等鸟种的最佳区域之一。世界珍禽朱?也“相中”了这块乐土,并于2007年抵达董寨保护区,开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经人工繁殖增加种群规模后即可野外放归了。
除了看鸟,董寨浓郁的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也很有可观之处。位于董寨保护区灵山保护站的灵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灵山,古称“霸山”,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酷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和“有求必应,每云必雨,验之信然”而得名。灵山旧有“七寺三庙”,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宗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宋明两朝开国皇帝御驾灵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并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康熙51年,灵山主持杲英赴印度参悟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灵山寺,曾轰动海内外,因而灵山寺一直香火极盛。灵山景色秀丽,古代一些帝王将相曾迷恋此处景色,豪情泼墨,赞不绝口,宋神宗时参政赵汴诗赞“为爱灵山好,登临尽日曛”;明太祖朱元璋赞曰“灵山美景观不尽,好将描入画图来”;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也留下“灵山会未散,八部就光辉”的诗句。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灵山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千年银杏、鱼背峰、蓑衣岩、虎啸崖、悟空石、白马洞、石蹬天梯等景点35处。从充满人文古迹的自然风景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翠峰、秀水、森林、动物、山花,人文古迹、宗教文化相互渗透、和谐融于一体的美妙和神奇。灵山与鸡公山、南湾湖构成了信阳旅游的“金三角”,灵山已成为豫鄂皖旅游热点。
董寨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董寨所处的罗山县被划为“苏区县”,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代苏区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前进。
在董寨这块红色土地上,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李先念、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陈少敏等都在此地留下了战斗的足迹。鸡笼保护站王坟顶山脚下的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的出发地;灵山保护站的马放沟是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时放马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养育了勤劳、勇敢、善良的董寨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为董寨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创造了董寨生态文明。
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鸟类资源、浓郁的人文景观,正是董寨的魅力所在。越来越多的游人、生物爱好者纷沓而来,在这里总能寻觅到自然的真性情。
董寨,是一个可以与自然对话的好地方。
(责编 窦利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