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第1课时)
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
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生
活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与——单元: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哲 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学 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综合探究: 探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1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知识结构: 生活处处 有哲学
美好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的向导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生活智慧与 三种基本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 时代精神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时代的精神的总结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和升华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 社会变革的先导
的精华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三、单元导语: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
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
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
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
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
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
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6-8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
心主义
3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
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
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第9-10课时:过本单元1、2课资料书及课时作业。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11-1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
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 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的观
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4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体。首先,
教材辩证地分析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继而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追溯其历史渊源,阐释其基本特征,介绍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课板书设计: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精神上的精华
社会变革的先导 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第16-17课时:第一阶段考试试卷讲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