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房融译经
译者,武则天时被贬流广州之宰相房融,为房玄龄之宗族,受天竺般刺密帝之膊藏,由弥伽释迦梵僧转译而成。
本经最后传入中国,佛教衰微,最先失传。
天台宗智者大师,华顶拜经台。
梁启超。
大白伞盖咒。
大觉金仙。
大佛顶:无见顶相,卅二相之一。
如来:不变为如,随缘为来。佛:道同。如:诸法皆如。众生来而不如,二乘如而不来,菩萨虽如未尽如,来未遍来。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密因:独知独见谓之密,生出圣果谓之因。不但近在根中,且远包万法。
了义: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楞严大定之总名,是圆定妙定。
经:契经。梵语修多罗。契者,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灵云禅师
十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我有一间屋,父母为修盖,往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他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智晖禅师临终偈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傅大士偈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般若身;夜来八万四千偈,明朝如何举似人!”苏东坡诗。人驳之曰:“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相兮见兮
死句活句
夹山、道吾,船子和尚,法身无相,法眼无暇。
一月普照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第二讲】阿难三问
“如是我闻”:释尊临终,阿难三问之一,第一问:佛经开头之第一句。
第二问:如何处理恶性比丘?佛说,默摈之。
第三问:佛圆寂后,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佛法三宝:经、律、论。
第四问:如何修行?答:根殒四念处修行。
观身不净
观受皆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第三讲】佛家三宝
“佛在室罗筏城”,即舍卫国。
“只桓精舍”即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有一位富人,名悉达多,乐善好施,常济助孤独之人,人尊称之为“给孤独长者”。长者去王舍城为子求媳,得遇佛,闻佛说法后,立即请佛来舍卫国。长者返至舍卫国后,立即寻觅场地。该地之只太子,有花园广大华美,乃商购论价。只太子告以须“黄金铺地”,又称“卖园不卖树”。成交后,只太子即以卖园之黄金,筑居室庭堂,奉养释尊,及佛弟子,故称只树给孤独园。本经简称“只桓精舍”。
“大比丘”:比丘乃出家众,义为乞者,乞食以养色身,乞法以养慧命,故佛之道场,无厨房。或受民众国君之供餐,多时皆于晨后午前,托钵向民众乞食,每日一餐。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最先度者为拜火教之迦叶三兄弟,三兄弟共率弟子一千人皈依。二百,乃舍利弗、目犍连二人及二百婆罗门教众;五十人为世家子弟,闻佛以太子之身出家,便来探访,闻佛法后,亦愿出家。回家与妻告别,并与妻燕好。佛乃为五十世家子说戒律,第一戒律为男女性爱,故第一律为戒淫。在家众戒婚外情,出家众戒夫妻情。
佛家三宝“经、律、论”为佛所说之“法”,佛所定之“律”,及后世学佛者,发挥对佛法认知之“论”,加以述说弘扬。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人世间之一生,皆在三界中混过。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虽境界不同,但皆有漏失。
欲界唯饮食男女,饮食为维持此色身现时之存在。男女乃为延续“我”之续存,孔子亦曾说“饮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色界,虽离“欲”得定,而能定生喜乐,再离喜得乐,最后舍乐清净。(色界四禅)
无色界,则离去色界之心喜身乐,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修行者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仍不究竟,依旧报尽还堕,故释尊参访非想非非想定仙人后,乃独自参究。
【第四讲】四禅八定
无漏:无欲漏(戒),无有漏(定),无无漏(慧)
住持:觉醒常住,能持万法。
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严净毗尼:严心静守之戒。
辟支:辟支佛陀之简称,自然独悟圣果是为独觉。
无学:声闻四果,阿罗汉名为无学。
四果:须陀洹预流果,斯陀含一来果,阿那含不远果,阿罗汉杀贼、应供、不生。
文殊:文殊师利之简称,智慧第一。
檀越:施主。
旃陀罗:四种姓之解为屠夫。
三摩、禅那:静广。
妙奢摩他:至静,本具不动摇。
首楞严为定之共名,独属此经。
常位真心,性净明体,此心在纷乱中不变为常,在生灭中而无去来名位,在幻妄中而不坏烂为真,在污浊中而不染为净,在万法中而不动摇为性,在欲气中而不昏为明,此心此体,人之具足。
阐提:为一阐提之略称,即不成佛之义,阐提有二:一为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二为发大愿当度众生不成佛者。
弥戾车:恶见。
恶叉聚:印度果名,生必三子,比喻世间之三障——烦恼(惑)、业(五逆十恶)报、下三
途之苦。
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不变随缘:无生灭,而不碍生,灭,善能分别诸法相。
随缘不变:即生灭,而生灭于第一义而不懂。
法忍:即智慧性,忍有信受之慧,而无法言宣。
幽闲:不显为幽,不闹为闲。
【第五讲】六大弟子
大智舍利佛:舍利是其母亲名字,其母之目,有如舍利乌之美。其子即舍利佛,或译作舍利子。
当舍利怀孕舍利子时,与其弟辩论,其弟皆论不敌,暗忖姊能如此聪明,必怀有智慧之子,将来自己将不如甥,乃出家苦修十八年,甚至未剪指甲,故被当时人称之为长爪梵志。
摩诃目犍连,与舍利佛具为婆罗门种系。神通第一。
出家后,拟报母恩,用天眼通发现母亲因毁谤佛法,堕饿鬼道,乃以食物奉母,母因罪重,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目犍连无法救母,乃乞求佛陀搭救。
佛告以设盂兰盆法会,由悟道高僧,为之度脱。其母即出离饿鬼道,故世间于阴历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法会,加以救助下三道受苦难者。
佛法称世间众生,皆在六道轮回。六道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
摩诃俱絺罗:即舍利佛之舅,苦修后回家,发现甥已随释尊出家,乃向佛讨甥,并誓言:若释尊辩输,即将甥还他。若他输,即自割头。
释尊问他是何种宗派,他答【以不立为宗】。释尊再问【不立为宗之宗是否亦不立?】自知辩论,拟自割头,释尊乃说法,俱絺大倾服,亦皈依释尊。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父为富楼那,母为弥多罗尼之子,故称。说法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生前家中突然财富珠宝皆空,故称空生生。后珠宝俱还,故又称善吉。
优婆尼沙陀:修【不净观】,观见生时臭皮囊,死后肿胀、烂、腐、臭,极端不净而悟道。
辟支,未经由佛教而成就之修道者。
无学:即罗汉。
初心:初发心修行者。
【第六讲】阿难遇险
休夏自恣:佛制,夏日比丘不出乞食,聚众休息,自省,相互批评。
迦陵仙音:迦陵鸟,音声美妙,如仙乐。此鸟非是罪恶所生,为食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引阿弥陀经)
文殊师利:义为妙德,或妙吉祥。司智慧,兴菩贤菩萨分侍释尊左右。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上首:在佛弟子中,居首座,释尊称之为法王子。
饭僧:佛家无厨房,众僧皆于晨后午前,去民家乞食。
上座:老僧得道者。
阿闍黎:规律师。比丘乞食,须有上座及阿闍黎同行。
应器:应量之器。
檀越:施主。
旃陀罗:四姓之外,最低种姓之人,如屠夫。
刹利:仅次于婆罗门之第二种姓。如释迦族。
方行等慈:方正乞食,不择贫富,同等慈心。
无遮:平等无碍。
度诸疑谤:专向贫乞,则富者疑,向富者乞,则贫者谤。
城隍:古筑城,城外环水,则称城池,无水则为隍。
古时即有城隍庙:即城池之保护神。城门有多重,郭门为城隍之最外大门。
娑毗迦罗:黄发外道,自称在大梵天之先。
百宝无畏:集聚百宝之力,无善不具,无恶不摧,无所畏惧之威力。
咒:呪,即咒语,如六字大明咒,楞严咒。
妙奢摩他:即妙理,为最初方便,依此不生灭,不动摇之根性,为本修因,即可成就菩提之因地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