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楞严经·卷一》讲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 14:04: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种根本——心与性

心:心是何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觅心了不可得。

性:体性常明,常住真心,此心在纷乱中不变为常,在生灭中无去来为住,在幻妄中而不坏烂为真,在污浊中而不染为净,在万法中而不动摇为性,在欲气中而不昏为明。此心此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成佛未增一分,轮回亦未减一分。故说无修、无证,悟得当下便是。古来禅宗之当头棒喝——德山之当头棒,临济之当头喝,即是在当下,打断攀缘心,显现出本体之明。

在古时,悟道者说此识精元明之根本体,都无法描述,譬如石头:“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章嘉活佛患癌,甚疼说:“有个不疼的在。” 志公和尚:“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六祖:“道由心悟,岂再坐耶?”

此心觅不可得,此性言语道断,心行寂灭。

《楞严经》提要 第十一讲

二种根本:一者生死根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众生轮回;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轮回生死,是因攀缘心,但此缘心亦是本体所生。

释尊悟后第一句话“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便说明了二种根本。

众生既皆具此二种根本,为何忽然将此本明之“清净涅槃”,变成“轮回生死”之“众生”?如何会发生“妄想”?谁在“执着”?为什么有“妄想”?此乃根本问题。

佛家之修行,是要众生明心而见性。集起为心,为何集起?集起什么?既然本明,何以忽然不明了?原因是“集起”。为什么集起?何时集起?

道家也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都描述了本体“性”和“常”。但是也都不曾细说“性”和“常”的具体的性质和形相。性质是形而上的“理”,形相是形而下的“事”“物”。有形而上的“上”,自然会有形而下的“下”。这也就是所说的二种根本。

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所以说“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二种根本,为什么会有“有”又会有“无”?老子只说二者是“玄之又玄”,玄是众妙之门。这都是形而上的问题,没有描写也没有答案。

“心”是何物?为何“心生种种法生”?心是形而上的,如何使形而上的“心”生出形而下的“法”?但是这又是事实、现实。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事实、是现实。然而由日光的光而发明烛光,灯光,这也是事实,这是不是二种根本?归纳起来都是二种。为什么一定是二种?聪明的孔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什么是二种根本?为什么是二种?如何发生?

七处征心,八还见地,十层显见,二十五圆通,都是在描述二种根本,可是没有答为什

么。只说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莲花。

不但不可思议,佛亦不曾细说。他证悟的是什么?最初之“华严”,最后之“法华”,依然在述说第二种之根本,及如何舍弃第一种根本无明,而证得第二种的本明?但是也未说为什么有第二种。

虽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无为”亦是一种“有为”之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是两个“NO”,便是一个“YES”。

此元明之“识精”,先莫问“为什么”会“有”。必须先问为什么“它”使众生起攀缘心?是必须?是必然?那么为什么必须如此?为什么必然如此?谁主宰此必须?谁作成此必然?都没有答案,只是述说二种根本。

四义谛之:诸行无常,十二因缘之“无明”,说“常”只是描写“它们”是什么,怎么会有?都未曾说。更不用问为什么会有?而且必须是二种?老子虽然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佛法提出“二种根本”。是“一”“有”,便有“二”?但是为什么?是否佛法之“无生法忍”、“涅槃”便是具体答案?但是当下便有个具体的我,自私的我的存在,又是为什么?而且仍在讨论二种根本。

《楞严经》提要补充 第十一讲

二种根本——心与性

心:心是何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觅心了不可得。

性:体性常明,常住真心,此心在纷乱中不变为常,在生灭中无去来为住,在幻妄中而不坏烂为真,在污浊中而不染为净,在万法中而不动摇为性,在欲气中而不昏为明。此心此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成佛未增一分,轮回亦未减一分。故说无修、无证,悟得当下便是。古来禅宗之当头棒喝——德山之当头棒,临济之当头喝,即是在当下,打断攀缘心,显现出本体之明。

在古时,悟道者说此识精元明之根本体,都无法描述,譬如石头:“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章嘉活佛患癌,甚疼说:“有个不疼的在。” 志公和尚:“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六祖:“道由心悟,岂在坐耶?”

此心觅不可得,此性言语道断,心行寂灭。

二种根本:性与相,本明,与攀缘。 楞严所论皆谈“心”,佛法所说亦皆此二者。 而且自古皆在觅心,又了不可得。

因“心”生于性,“言语道断,心行迹灭。”不但不可议,甚至不可思。

所谓“证悟”,证需过来人的证,悟需自己悟,此即中国禅宗。而有指月录。师徒之间,难

在指月。若非真悟,或非实证,只是以盲引盲,不但亡“月”,且又失“指”。学佛者多在失月又失指的“狂禅”和“妄论”中。

《楞严经》提要 第十二讲

二种根本:攀缘妄执之识心,真常妙明之本体。

“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识精元明: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六根)本应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六根只是工具,物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可事半功倍。但攀缘强过本体,“所生”胜过“能生”便使本体遗失,而以缘生为主。缘有起灭,不住、不常、故众生因之而有生老病死。实则众生之生、之动、皆由此元明识精之本体,而有见、闻、嗅、尝、觉、知、之六“识精”。修行者,破识即显真(见性)。人有敏钝,觉有钝渐,又全在勤惰功夫上。是故宁与智者打一架不愿和愚者说一句话。因生命短促,不可浪费。

此识精,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净,不为无明所迷,不为菩提所觉。众生日用、万行,皆从此识精所生。但六根攀缘六尘,而生六识,欲将生它之识精遗失,不知亦不识。故佛家说“一切唯心”,万法为识。由见、闻、觉、之六识而说“我执”之第七识,此能、所、之根、之尘、皆由第八藏识所生。此八识乃由心生,而有意,而有分别而有起灭,而有爱憎而有得失,而有生死,此即二种根本。 《楞严经》提要 第十三讲 《楞严经》第十四讲 (第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九次第定:色界四禅:(1)离欲得定,(2)定生喜乐,(3)离喜得乐,(4)舍乐清静。无色界四定:(5)空无边处定,(6)识无边处定,(7)无所有处定,(8)非想非非想定。(9)灭尽定。

漏尽:欲漏、有漏、非有漏。亦即三有、三界。

阿罗汉:阿即大。其证量是:世事已办,烦恼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但报尽还堕,故是有余涅槃。 三昧:定,亦称禅定。

二障:我障,烦恼障。亦即人障、事障。

寂常心性:心由性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有生灭,性则寂常。生心随缘,寂常不变。此即随缘不变。虽本性不变,而随缘生万有。 穷露:如乞丐,既穷且苦,无置身处,终生流转。

道眼:人眼共有五种: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般人皆有肉眼;具有神通,则有天眼;小乘有慧眼;大乘有法眼。佛眼:具有四眼,并有能见到根本之眼。

《楞严经》第十五讲

(续上讲讲义第二页,书第十四页,第四行) 卍字:佛三十二相之一,希特勒之标号为调转之卐字。 法幢:道长所在之处,皆有圆形桶状之幢,罩在头顶之上。 宝刹:刹土,国家,族类。有文化之处即称宝刹。 阎浮檀金:即檀香木色,如赤金,佛之身色。 俶装:收拾行李。人生如寄旅,迟早须归去。

性心失真:以攀缘外尘而生之心,认作本体之性,有生灭流转。万物有成住坏灭,众生有生老病死,皆因不知此常住真心,不知物质不灭定律。

认物为己:地水火风,四大皆物,合成此身。此身非我有,暂时借住而已。莫以为便是真我,便是本体,为它辛苦,或将它毁坏,皆为至愚。

《楞严经》第十六讲 客尘烦恼 (第十六页,第一行) 阿若多:追随世尊五大臣之一。 憍陈那:五大臣之首领。

十层显见:七处征心后,释尊再以十层,解释能见及所见之二种根本。

第一层:能见之见,是心非眼。眼是工具,瞎子只是工具损坏,换得良好之眼角膜,即能复明不瞎。

第二层:解说所见之“客尘”,与能见之“心”相对,便分为主客,而有得失之攀缘心。未得时,患得之;既得后,患失之。患得患失之心生起,便有烦恼。

客尘二字之解释:“客”者,非主人。不住为客,暂时停留,稍留即走。“尘”乃极细小,不易发现之物质。攀缘之根本,即循之而生起。尘既不住,故摇动不止,唯在阳光照入空隙中时,始见微尘之动相,而“虚空”则静寂澄明。众生仅见到由微尘积聚成相之客体,误认为真实,挣扎、费力、劳心,使此客尘据为己有。

不知执以为“我”之此身、此心,刹那之间,衰老不住,有如流水。一如孔子在河岸边,观看水流而感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人之生命亦如流逝之水。

“烦恼”之生,皆由于贪,贪之不得,或得后失之,便起嗔念,贪嗔皆令人糊涂,便愚痴。此“贪嗔痴”三毒,令人生起恶念,而有杀盗淫三恶行。损人亦害己。古今圣哲,皆具大智慧,乃以大道教谕众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即古

今中外做人之大道,亦是众所共知之道理,但是“知”道,却“做”不到,此烦恼之所以从生不断。

搜索更多关于: 《楞严经·卷一》讲义 的文档
《楞严经·卷一》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2qs4bexd4ncj33rqoa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