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把本单元总结,展示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2、开展一次自己筹备主持的成果展示汇报会
五、总结本课
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单元 我们身边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层的结构组成,通过实验探索空气的性质,有效地利用空气为人类服务。 2、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空气层的结构组成。
2、通过实验探索空气的性质。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有效地利用空气为人类服务。
教学方法:讲解、组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等
教学用具:小木棍、气球、小纸盒、砂子、线、小勺、尺子、报纸等。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空气层
一、空气层的情景
引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气体称为“大气”,厚度约为10000千米。从地球表面至高空59千米处,通常称为“空气层”。从太空鸟瞰地球,地球周围的蓝色薄雾部分便是空气层。
天气的变化出现在对流层,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几乎无云,但有臭氧层。 1、臭氧层
在地球大气中,有一层薄薄的臭氧层,它可以阻挡太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直接辐射,使人和其他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但是,由于人类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致使臭氧层遭到了破坏。
1987年10月,科学家发现,地球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几乎可以覆盖南极大陆的大洞,就像地球开了个天窗,使紫外线长驱直入。目前空洞的范围还在继续扩大,它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2、对流层 3、平流层
4、查询、了解以下科普知识
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层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空顶现象?它是怎样形成的?臭氧层形成空洞对全球气温有何影响?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臭氧层?
二、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1、氮气占78% 2、氧气占21%
3、惰性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占1% 4、查询了、解
你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作用吗?
三、想象并描述假如没有空气的情景。
四、总结本课
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探索空气的性质
一、引入
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空气,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与我们身边,并且具有多种特性。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了解空气有哪些性质?
二、大家一起做实验
实验一、空气有质量
实验目的:了解、验证空气有质量。
实验材料:小木棍、气球、小纸盒(用边长为6厘米左右的复印纸折成)、
砂子、线、小勺。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在小木棍重心处系上线,悬空挂起。 2、将气球吹鼓、扎紧,吊在木棍的一端。
3、将纸盒挂在木棍的另一端再往盒里慢慢加入砂子,直至平衡为止。 4、将气球中的空气放掉。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原因与结论:
计算:在0摄氏度时,干燥空气每立方分米约重1.29克,如果你住的房间面积为20平方米,高3米,那么房间里的空气有多重?
实验二:空气有压力
实验目的:了解、验证空气有压力。 实验材料:尺子、报纸。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放一把尺子:尺子的三分之一露在桌沿外,用手敲打尺子悬空的一端。 观察到的现象:
2、用报纸盖住桌面的尺子:用手将报纸捋平后,快速敲打尺子悬空的一端。 观察到的现象: 原因与结论:
计算:若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空气压力约为1公斤,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厘米。算一算,空气给报纸的压力有多大?
三、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空气有压力这一性质?
四、小小实验家
自主查询或设计1-2个小实验(小游戏),通过实践,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某种性质 要求:
取一个生动形象的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明确。 实验现象明显。 列出实验材料和仪器。 画出实验图示。 实验结论正确。
如:奇妙的现象、萝卜吸盘子、有好的气球
五、归纳、总结 六、总结本课
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探索空气的利用
一、引入。
利用空气有压力、浮力、可流动、能助燃等性质,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促进了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空气主要性质的利用
查询、了解利用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发明创造? 1、支撑大型屋顶的充气圆形天棚 2、音叉(空气能传播声音) ……
三、空气主要成分的利用
1、空气中的氧气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天、炼钢……你还知道哪些领域应用了空气中的氧气?
2、说一说在室内喷洒空气清新剂和敞开窗户通气,哪种方法使人感觉更舒适?为什么?
3、你知道豆科类植物根瘤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