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病理学经典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1 23:36: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腔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的胸腔积液等。浆液性炎可通过浆液被吸收而痊愈,也可因浆膜腔积水过多而影响器官功能。

14 何谓纤维素性炎?何谓假膜性炎?何谓绒毛心?

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常见于粘膜、浆膜和肺。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因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假膜)而称为假膜性炎,如咽白喉、气管白喉和细菌性痢疾等。纤维素性心包炎时,由于心脏不停地跳动,使附着在壁、脏两层心包膜上的纤维素被拉扯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纤维性炎的结局是溶解吸收、排除或机化、粘连。

15 何谓化脓性炎?有何病变特点?

化脓性炎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多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也可由化学物质引起无菌性化脓。其病变特点是形成脓液,即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释放的蛋白溶解酶将炎区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一种混浊、黄色、粘稠的液体,其中含有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崩解的坏死组织、浆液和细菌。

16 简述化脓性炎的类型及特点。

(1)脓肿:指伴有脓腔形成的局限性化脓性炎。多发生在皮下、肺、肾、肝和脑等部位。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因其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素以致病变局限化。脓肿的病变特点主要是炎症灶内渗出的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组织溶解液化而形成含脓囊腔即脓腔;慢性脓肿的脓腔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脓肿膜,久之脓肿膜逐渐瘢痕化可形成厚壁的慢性脓肿。脓肿的结局是:①炎症消退时,小的脓肿可逐渐吸收而完全愈合,或形成瘢痕愈合;大的急性脓肿或厚壁脓肿需切开排脓才能痊愈。②脓肿继续发展可向外扩散形成新的脓肿。③若脓腔不断扩大可向外穿破排脓:皮肤或粘膜较浅表的脓肿可向表面破渍,形成局限性缺损,称为溃疡;深部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一个盲端排脓管道称为寞道;深部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而另一端向自然管穿破,或在两个有腔器官之间形成贯通两侧的通道,称为瘘管。

(2)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和阑尾等处。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因其产生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溶解基质和纤维素,故细菌易在组织内扩散。蜂窝织炎的病变特点是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炎区组织被脓液分隔如蜂窝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蜂窝织炎痊愈后一般无瘢痕;若细菌在组织内扩散可引起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3)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发生在浆膜或粘膜表面的化脓性炎。特点是中性粒细胞等脓性渗出物主要向浆膜或粘膜表面渗出,如化脓性尿道炎等。积脓是脓液在浆膜腔、胆囊或输尿管内的蓄积。 17 何谓疖和痈?各有何病变特点?

①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和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多发生在毛囊及其皮脂腺丰富且常受磨擦部位的皮肤,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痈是指多个疖相互融合沟通而形成。多见于颈部、背部、腰臀部等处。其特点是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腔,皮肤表面可有多个开口,常需多处切开引流排脓后,才能修复痊愈。 18 何谓变质性炎?

变质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好发于肝、肾、心、脑筹实质器官。多由细菌毒素或病毒所引起,如白喉外毒素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 19 何谓增生性炎症?炎性息肉和炎性肉芽肿各有何病变特点?

增生性炎症是以炎区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生性炎两种,前者指炎性肉芽肿,后者又可分为急性增生性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增生性炎两种。

炎性息肉是指因致炎因子长期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和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向粘膜表面突起的有蒂的肿块,如鼻息肉、子宫颈息肉和结肠患肉等。

炎性肉芽肿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一般分为感染性和异物性肉芽肿两大类,前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后者常由缝线、木刺或死亡虫卵等异物引起。 20 简述炎症的结局。

9

炎症的结局有完全痊愈或不完全痊愈、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以及蔓延扩散三种。其中蔓延扩散主要通过局部蔓延(包括经组织间隙和器官的自然管道扩散)、淋巴道扩散(通过淋巴管引起局部淋巴结炎)和血道扩散。血道扩散则可引起:①菌血症,指细菌入血,血液中可查到细菌而患者无全身症状。②毒血症,指细菌毒素或毒性产物吸收入血,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⑧败血症,指细菌入血,在血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皮肤粘膜出血斑点、脾肿大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④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入血繁殖成菌栓形成细菌性栓塞引起全身多数性小脓肿。

第六章 肿瘤

【重点提示】

肿瘤,异型性、转移、复发、癌、内瘤、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生长与扩散方式,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乳头状瘤、腺瘤、鳞癌、腺癌,脂肪瘤、平滑肌瘤和骨肉瘤的病理特征,癌与肉瘤的主要区别。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的病理特征。

【问题解答】

1 何谓肿瘤?肿瘤有哪些特征?

肿瘤是指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应该指出,所谓肿瘤常表现为肿块有两个含意:其一,有肿块不一定就是肿瘤,如慢性淋巴结炎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其二,有的肿瘤也不一定会形成肿块,如白血病主要位于骨髓和血液内,一般不出现肿块。

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一旦恶变为肿瘤细胞则具有下列生物学特征:①肿瘤细胞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失分化性),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异型性。②肿瘤细胞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生长持续性),表现为相对的自主性生长,即使病因消除,仍能继续生长,并将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给子代细胞。③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能力,可严重破坏局部组织器官而危及患者生命。

2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何区别?

具有肿瘤特征的增生称为肿瘤性增生,它与机体在生理状态下和炎症、损伤修复等病理状态下的组织、细胞增生(通称为非肿瘤性增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非肿瘤性增生的组织细胞能够分化成熟,基本上具有原有的或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其增生是针对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定限度的增生,其病因消除威再生完成后就不再继续生长,与机体的需要是相协调而通常是有利的。肿瘤性增生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而与机体不相协调,井给机体带来危害。 3 简述肿瘤的肉眼形态特点

肿瘤的肉眼形态多种多样:①形状:生长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的良性肿瘤,多向表面突起呈乳头状、息肉状、蕈状:其恶性肿瘤常呈菜花状并伴深部组织的漫润性肿块,或形成溃疡。生长在深部组织成实质器官内的良性肿瘤多呈结节状并有完整包膜;其恶性肿瘤则呈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有些起源于腺体的肿瘤可因分泌物潴留而呈囊状,有的肿瘤可不形成肿块(如白血病)。②大小:早期肿瘤很小时需在显微镜下证实,巨大的肿瘤可达数十公斤甚至更大。生长在体表或体腔内的肿瘤可长到相当巨大,生长在狭小而管壁坚硬的管道(如脊椎管)内的肿瘤,因受空间限制而体积较小。一般而论,生长已经很久的特大肿瘤多属良性,而恶性肿瘤虽然生长迅速,但往往在尚未达到巨大体积之前,常因浸润或转移而致患者死亡。因此,不能以体积的大小作为衡量肿瘤良恶性的依据。③数目:原发性肿瘤多为单个(单发性),但也可呈多发性,如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④颜色:肿瘤的切面一般多呈灰白或灰红色;但也可呈不同颜色,如脂肪瘤呈淡黄色,黑色素瘤呈棕褐色,血管瘤呈暗红色;若肿瘤内伴出血(暗红色)、坏死(灰黄色),或感染等继发性改变则呈多种色泽。⑤质地:脂肪瘤质软,骨瘤质硬,纤维瘤质较坚实;瘤细胞丰富而纤维间质少者质软,瘤细胞少而纤维组织丰富者则质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液化时质地变软,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时则质地变硬。

4 简述肿瘤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意义。

10

肿瘤一般由两部分组成:①肿瘤的实质:即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和特异性成分。肿瘤一般只有一种实质成分,但有时也可有两种以上的实质成分(如畸胎瘤等)。肿瘤的实质通常用以确定其组织起源,判断其良、恶性程度,以及进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②肿瘤的间质:指瘤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成分,是肿瘤的非特异性成分和不可缺少的成分。肿瘤的间质主要对肿瘤起支持和营养的作用,随瘤细胞的生长而生长;间质内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对瘤细胞有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 5 何谓肿瘤的异型性?简述肿瘤异型性的重要意义和病变特点。

肿瘤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的异型性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小的肿瘤,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形态相似,即分化程度高,多属良性肿瘤,反之,异型性大的肿瘤,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形态不相似,即分化程度低,多属恶性肿瘤,一般说来,肿瘤的异型性越大,其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因此,判断肿瘤的异型性是诊断肿瘤和区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应该指出,恶性肿瘤虽然有明显的异型性,但仍显示某种程度(高、中、低)的分化,若瘤细胞缺乏分化而表现为高度异型性时称为间变。

肿瘤异型性的病变特点:①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异型性小,分化较成熟,与起源组织的结构相似,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明显,分化不成熟,与起源组织的结构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瘤细胞的排列紊乱,失去了正常的层次和结构。②细胞形态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异型性小,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的异型性大,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细胞不相似,表现为瘤细胞的多形性和核的多形性。瘤细胞的多形性指瘤细胞体积常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甚至出现奇异的瘤巨细胞,核的多形性指细胞核体积增大(即核浆比例增大),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出现巨核、多核,核染色加深,核仁增大及数目增多,核分裂象多见,并可出现不对称性或多极核分裂等病理性核分裂像。 6 简述肿瘤的生长特点。

(1)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若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如皮肤痣)在近期突然迅速增大,则有恶变的可能。

(2)生长方式: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三种:膨胀性生长:为良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肿瘤生长增大时只挤压相邻组织,但不侵入周围的正常组织;肿瘤常呈结节状,周围常有纤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位于皮下的肿瘤可以推动;手术容易切除干净,术后不易复发。②浸润性生长:为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增生沿组织间隙侵入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常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常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触诊时肿瘤较固定而不易推动;手术不易切除干净而常复发。③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常同时伴有基底部的浸润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或自然管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而呈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若发生坏死脱落则可形成溃疡。

7 简述肿瘤的扩散特点。

扩散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扩散的前提是恶生肿瘤的浸润性生长;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增大而并不扩散。恶性肿瘤的扩散形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蔓延:指恶性肿瘤的瘤细胞通过漫润性生长,沿组织间隙、血管和淋巴管连续不断地侵入、破坏周围组织或器官,井继续生长的现象。如晚期乳腺癌可穿透胸壁而侵入胸腔甚至肺脏。

(2)转移: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赳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新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三种:①淋巴道转移,为癌的最常见转移途径。癌细胞侵入淋巴管而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继而沿淋巴流转移到远处淋巴结形成多处淋巴结转移;或者最终经胸导管进入血流而继发血道转移,若局部淋巴结或淋巴管被破坏或阻塞时,癌细胞可通过侧枝循环或逆流的淋巴液到达非所属淋巴结,造成逆行性转移。肿瘤转移的淋巴结肿大,质较硬,呈灰白色,早期尚可活动,晚期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并可相互融合成块状;但应注意,有时恶性肿瘤引起局部淋巴结炎或免疫反应也可使其淋巴结肿大,因此恶性肿瘤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不能肯定已发生了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为肉瘤的常见转移途径,癌的晚期也可发生血道转移。瘤细胞侵入血管后,以瘤栓的形式随血流而栓塞在相应部位,并继续生长而形成转移瘤。血道转移瘤的发生部位与瘤细胞栓塞的部位一致,即侵入体静脉的瘤细胞可经右心转移到肺,侵入门静脉系统的瘤细胞多转移到肝,侵入肺静脉的瘤细胞可经左心转移到全身各器官(以脑、骨、肾及肾上腺等处较常见),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可通过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而形成锥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其中肺和肝为最常发

11

生转移瘤的器官。血道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散在分布的球形结节。③种植性转移:指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其瘤细胞可侵犯至器官表面,并脱落而种植在体腔内其他器官的浆膜面,形成多发性转移瘤。多见于腹、胸腔脏器的恶性肿瘤,常伴有浆膜腔的血性职液,其中常可查出癌细胞。 8 何谓肿瘤的复发?肿瘤复发有何特点?

肿瘤经过治疗(包括手术、放疗或化疗)获得缓解后又重新长出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现象,称为复发。肿瘤复发的特点有:①复发多见于恶性肿瘤,但也可见于良性肿瘤(如腮腺多形性腺瘤等),有的良性肿瘤多次复发后可发生恶变。②肿瘤复发的时间可能在紧接治疗后不久(数月内),或在近期内(5年内,尤以1~2年内为多)发生,少数可在治疗后5年以上,甚至20多年才复发。

9 简述肿瘤分级与分期的特点及意义。

恶性肿瘤的分级多采用三级分级法,即I级为高分化,属低度恶性;Ⅱ级为中分化,属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属高度恶性。每两级之间常无明确的定量界限。分期多采用TNM分期法;T代表原发瘤的大小和/或浸润范围,N代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M代表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判定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10 简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良性肿瘤因分化较成熟,生长缓慢,不浸润,不转移,一般对机体的影响较轻,主要表现为:①局部压迫和阻塞,发生于体表者多无严重后果,但若发生于颅内亦可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而致死;②引起并发症,如卵巢囊腺瘤发生蒂扭转而致瘤体出血坏死,肠的腺瘤性息肉可发生溃疡、出血和继发感染,③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多,可产生全身性影响,如

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可产生过多生长激素而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2)恶性肿瘤因分化不成熟,生长迅速,呈浸润性生长并可发生转移,对机体的影响严重甚至引起死亡,主要表现为:①局部压迫和阻塞,②破坏正常器官和组织(包括本器官、邻近组织和转移部位)的结构和功能,③引起出血、坏死、感染等继发性改变,④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顽固性剧烈疼痛:⑤晚期可出现恶病质,指机体极度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临床状态。 11 简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①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相似,生长速度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推动:少发生出血、坏死等继发性改变,不转移;少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②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差异显著,核分裂象多且常见病理性枝分裂泉,生长速度较快,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常较固定而不能推动,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继发性改变,可有转移(包括淋巴道、血道和种植性转移):易复发:对机体影响严重,除局部压迫和阻塞外,还可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并发出血、感染、晚期可出现恶病质及引起死亡。

应该注意:①良、恶性肿瘤的上述区别要点是相对的:②良、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表现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③肿瘤的良、恶性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转变为恶性肿瘤,称为恶性变。 12 肿瘤的命名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肿瘤的命名?

肿瘤的命名原则是:①表现肿瘤的组织起源;②表明肿瘤的良、恶性。具体命名如下:

(1)良性肿瘤的命名:一般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起源组织的名称之后加“瘤”字,如子宫平滑肌瘤,有时常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皮肤乳头状瘤,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等。

(2)恶性肿瘤的命名:①癌:指上皮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其命名一般在肿瘤发生部位和起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有时也可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宫颈鳞状细胞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等。②肉瘤:指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及软骨组织等。其命名一般在肿瘤发生部位和起源组织名称之后加“肉瘤”二字,如子宫平滑肌肉瘤、皮下脂肪肉瘤等。③其他特殊命名:以“母细胞瘤”命名,可为良性(如骨母细胞瘤等),也可为恶性(如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名称之前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神经鞘瘤等;冠以人名的恶性肿瘤,如何杰金(Hodgkin)病等,沿用习惯名称,如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畸胎瘤等。

应该指出,所谓癌症(Cancer),习惯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12

搜索更多关于: 病理学经典资料 的文档
病理学经典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cnw1epf22p7v440md8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