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理数)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学案含答案(全国通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4:47: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设h为点M到平面ADN的距离,则h=AF=x, 113

∴VM-ADN=×S△ADN×h=×3x2×x=x3,

333∵VM-ADN=VA-DMN=

3

,∴x=1. 3

∴MN=AN2+AM2=5.

思维升华 垂直、平行关系的基础是线线垂直和线线平行,常用方法如下

(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二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四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

(2)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即高线的性质;②勾股定理;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两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的平面即可,l⊥α,a?α?l⊥a.

跟踪演练2 (2017·北京市海淀区适应性考试)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A⊥底面ABCD,且PA=3, E是侧棱PA上的动点.

(1)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2)如果E是PA的中点,求证:PC∥平面BDE;

(3)是否无论点E在侧棱PA的任何位置,都有BD⊥CE?证明你的结论. (1)解 ∵PA⊥平面ABCD,

113∴VP-ABCD=S正方形ABCD·PA=×12×3=,

333即四棱锥P-ABCD的体积为

3

. 3

(2)证明 连接AC交BD于O,连接OE.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O是AC的中点,

又∵E是PA的中点,∴PC∥OE, ∵PC?平面BDE, OE?平面BDE, ∴PC∥平面BDE.

(3)解 无论点E在任何位置,都有BD⊥CE.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AC, ∵PA⊥底面ABCD,且BD?平面ABCD,∴BD⊥PA, 又∵AC∩PA=A,AC,PA?平面PAC, ∴BD⊥平面PAC.

∵无论点E在任何位置,都有CE?平面PAC, ∴无论点E在任何位置,都有BD⊥CE. 热点三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平面图形经过翻折成为空间图形后,原有的性质有的发生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发生变化和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地,在翻折后还在一个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根据这些变与不变,去研究翻折以后的空间图形中的线面关系和各类几何量的度量值,这是化解翻折问题的主要方法.

例3 (2017·孝义质检)如图(1),在五边形ABCDE中, ED=EA,AB∥CD,CD=2AB,∠EDC=150°.如图(2),将△EAD沿AD折到△PAD的位置,得到四棱锥P-ABCD.点M为线段PC的中点,且BM⊥平面PCD.

(1)求证:平面PAD⊥平面ABCD;

(2)若四棱锥P-ABCD的体积为23,求四面体BCDM的体积.

1(1)证明 取PD的中点N,连接AN,MN,如图所示,则MN∥CD,MN=CD.

2

1

又AB∥CD,AB=CD,∴MN∥AB且MN=AB,

2∴四边形ABMN为平行四边形,∴AN∥BM, 又BM⊥平面PCD, ∴AN⊥平面PCD, ∴AN⊥PD,AN⊥CD.

由ED=EA,即PD=PA及N为PD的中点,可得△PAD为等边三角形, ∴∠PDA=60°,又∠EDC=150°, ∴∠CDA=90°,∴CD⊥AD, 又AN∩AD=A,AN?平面PAD, AD?平面PAD,

∴CD⊥平面PAD,又∵CD?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

1

(2)解 设四棱锥P-ABCD的高为h,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则VP-ABCD=hS=23,

32h

又S△BCD=S,四面体BCDM的高为.

321h12

∴VBCDM=××S△BCD=×hS

32631223

=××63=, 63323∴四面体BCDM的体积为. 3

思维升华 (1)折叠问题中不变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存在探索性问题可先假设存在,然后在此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或肯定结论. 跟踪演练3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模拟)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 AD∥ BC, AB⊥BC, BD⊥DC,点E是BC边的中点, 将△AB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连接AE, AC, DE, 得到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

(1)求证: AB⊥平面ADC;

(2)若AD=1,AB=2,求点B到平面ADE的距离. (1)证明 因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

又BD⊥DC,DC?平面BCD,所以DC⊥平面ABD. 因为AB?平面ABD,所以DC⊥AB.

又AD⊥AB,DC∩AD=D,AD,DC?平面ADC, 所以AB⊥平面ADC.

(2)解 因为AB=2,AD=1,所以BD=3. 依题意△ABD∽△DCB, ABCD2CD所以=,即=. ADBD13所以CD=6. 故BC=3.

由于AB⊥平面ADC,AB⊥AC,E为BC的中点, BC3所以AE==. 22

BC3

同理DE==.

221

所以S△ADE=×1×

2因为DC⊥平面ABD, 13所以VA—BCD=CD·S△ABD=.

33设点B到平面ADE的距离为d,

113

则d·S△ADE=VB—ADE=VA—BDE=VA—BCD=, 326所以d=66

,即点B到平面ADE的距离为. 22

?3?2-?1?2=2. ?2??2?2

真题体验

1.(2017·全国Ⅰ改编)如图,在下列四个正方体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Q为所在棱的中点,则在这四个正方体中,直线AB与平面MNQ不平行的是______.

答案 (1)

解析 对于(1),作如图①所示的辅助线,其中D为BC的中点,则QD∥AB. ∵QD∩平面MNQ=Q,∴QD与平面MNQ相交, ∴直线AB与平面MNQ相交; 对于(2),作如图②所示的辅助线, 则AB∥CD,CD∥MQ,∴AB∥MQ,

又AB?平面MNQ,MQ?平面MNQ,∴AB∥平面MNQ;

2018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理数)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学案含答案(全国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nj74jx1j92i2p9mey92mdyx423a401ccv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