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mm,及时用木背板背紧背牢,严禁棚梁从前探梁前端向后挂入,上方采用2组规格木背板和木楔刹足顶,底层背板长度不小于1.8m,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
2、锚网喷浆前探梁随迎头施工及时安设,并保证牢固可靠。迎头前探梁最大控顶距离不大于1000mm。架设29 U型钢棚时,迎头前探梁最大控顶距离不大于1000mm。前探梁最大空顶距离不大于200mm。
(三)当掘进工作面采用其它超前临时支护时,再另行编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二、永久支护
(一)围岩较稳定时支护形式为锚网喷支护。
1、锚网喷支护:锚杆规格Ф20mm32000mm高强度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700mm3700mm,锚杆托盘选用1503150310mm钢板钟形托板。锚固剂选用树脂锚固剂;每根锚杆采用规格为MSCK2335一只,MSZ2360一只。锚杆锚固力为80KN,拧紧力矩为200N.m。金属网为钢筋网,由Ф6mm钢筋冷拉后焊接而成;网片规格为3000mm31000mm、网格为80mm380mm。锚索采用Ф15.24mm的低松驰钢绞线,长度按6m设计(围岩稳定段锚索间距可调整为5m),间距2000mm,排距为2400mm。钢带选用钢筋梯子梁。锚索托板选用2003200320mm钢板托板;锚固剂选用树脂锚固剂,每根锚索采用规格为MSCK2335一只,MSZ2360两只,锚索锚固力为250kN:预紧力为100KN。喷射混凝土厚度150mm(详见断面支护示意图)。
2、锚杆要与所在部位巷道轮廓线垂直布置,其角度不得小于75°,靠近底板的锚杆呈10°俯角布置。
3、支护完成后,空顶距不得超过0.2m。
4、在表土段和基岩段接口处留宽20mm的沉降缝。
9
(二)围岩破碎或过老空时采用29U型钢背网喷浆支护,可缩性29U钢支架的制作及规格要求:
1、29U型钢规格:净宽5.09m,净高4.26m。支架共分三节,两根腿,一根拱梁,拱梁与棚腿搭接0.4m,搭接处用两道卡兰固定,卡兰中-中0.2m,两侧各留0.1m,
2、支架拉杆采用Ф20mm圆钢制作,每架棚拉杆7根,两端腿部各两根,拱梁3根。支架底脚板采用200×200×10mm钢板制作;网片采用Ф6mm钢筋冷轧焊接而成,网片规格长×宽=2000×1000mm,网格100×100mm,网片与网片之间搭接200mm,用16#铁丝间隔200mm双股绑扎。(详见架设29U钢棚图)。
10
3、支架中线为正中线,起拱线以上2.526m,起拱线以下为1.8m (其中0.3m柱窝)。两腿底部各垫自制砼制板一块(Ф8mm钢筋做网片,规格400×300×100mm)。
4、支棚腿:按700mm棚距定好棚位,将棚腿竖起用撑杆撑住。 5、在29U型钢与网片之间每隔600mm均匀布置混凝土背板,背板规格为1000(长)3150(宽)340mm(厚),背板中不得铺设少于二层Ф8mm钢筋。
6、上拱梁:先将拱梁搬运到工作台上,然后将拱梁竖起与棚腿搭接,搭接处用两道卡兰固定牢固。
7、支护完成后,空顶距不得超过0.2m。 支护示意图:单位:mm
11
三、施工中备用支护材料不少于7天的用量,并在专用料场中分类码放整齐,并挂牌管理。
四、躲避硐参数
从主井口往下原则上每隔40m设置一躲避硐,躲避硐采用喷浆支护,支护厚度为200mm,要求成型后躲避硐的净高为2050mmm,净宽为1500mm,深度为1500mm,选在顶板稳定地段构筑。
第五节 支护工艺
本巷道施工中迎头临时支护采用前探梁临时支护形式,永久支护采用锚网喷联合支护形式或29U型钢架棚背网喷浆支护形式(明槽及暗硐部分的施工另行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工艺流程如下:
安设临时支护→挂钢筋网→打设锚索锚杆→检测锚索锚杆→喷浆 一、前探梁临时支护工艺 1、工艺流程:锚喷锚索支护
敲帮问顶→安设吊环→穿放前探梁→安设拱顶部后排钢筋网→握钩连网→安放背板→安设拱顶部前排钢筋网→握钩连网→安放背板→调整背板位置→紧固吊环螺母刹足顶。
2、施工前先敲帮问顶,将顶、帮的危岩、活石、开裂的喷浆层摘除干净,确保施工地点安全。同时将靠近迎头范围内外露的锚索锚杆螺母重新紧牢固,达到要求。
3、安设吊环:首先将吊环按由外向里的顺序分别固定在巷道拱顶部、靠近迎头相邻的三排锚杆上,每排3个吊环。并将每个吊环的紧固螺栓和压板放到最下端。每条前探梁的前后三个吊环要对正,顺齐一致。 4、穿放前探梁:放炮后,先敲帮问顶,浮矸险石及时排除,由2~3人在前探梁的前后两端,严禁站在空顶区作业,将前探梁分别抬架至迎头,将前探梁前端安放在后部吊环内压板的上部,并由后向前穿放前探梁,将前探梁分别穿放在前后相对的三个吊环中,并使前探梁前端贴近迎头岩面,端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