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集训(二十一) 第3单元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对应学生用书p457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解析]“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 [答案]D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②①
古 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在边疆从军的大丈夫的形象。
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的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
C.诗歌用景物描写的方式烘托人物形象,用壮景衬豪情,但“不能归”三字又与下文表达的情感呼应。
D.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不说一个人而说“三军”,不说泪流满面而说“泪如雨”,极言其多,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没有批评之意。 [答案]B
(2)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与这首诗中的“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在写法上和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整首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写法上,高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战士浴血疆场与军营中不体恤士兵、沉迷声色的将领作对比;李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点出弹琴舞蹈的女子的年龄与身份。②在表情达意上,高诗表达的是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某些将领的谴责;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州 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②
③
①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解析]“旧呜咽”指当年想象中家乡的溪声。 [答案]A
(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甲)送僧往湖南
刘 商
④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①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解析]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答案]C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甲诗——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注】①此篇当为悼亡之作。诗人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在诗人作此诗的几年前王氏遽尔病逝。
①
①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起笔背离题意,写“不曾愁”,最后写“悔”,表现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 B.王诗写少妇蓦然触见“陌头杨柳色”而幡然醒悟,旨在表现少妇对夫婿功名不遂的怨悔。
C.李诗开篇把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刻骨思念有关。 D.李诗与其《无题》诗“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句所含情意相类似,比王诗更显沉痛。
[解析]少妇不经意地流目瞩望,“忽见”陌头杨柳,马上想起相隔千里的夫婿,甚至“悔教夫婿觅封侯”,旨在表现对夫婿的思念,体现了“闺怨”的题意。
[答案]B
(2)有人说古典诗词“教你如何优雅地说‘我想你’”。请从抒情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诗触景生情。“忽见”句所引起的联想、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不曾愁”大相径庭,“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实则是不经意地蓦然瞥见“陌头杨柳”,勾起她对“夫婿”的深切思念,于是后悔当年让他博取功名而致千里相隔。
李诗婉曲见情。“深知身在情长在”已将前面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最后却转以婉曲(通感)作结(以景结情),怅望“水声”,反映了他对亡者深刻怀念的怅恨茫然,也似乎传递出逝者如斯的叹息。
6.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1)~(2)题。
中牟道中二首
陈与义 其一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其二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①中牟:中牟县,今属河南省。②浮屠:佛塔,亦作浮图。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②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