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神的,要请心理专家作一定的调查,创造一种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环境,在专家指导下,和抑郁症抗争,让子女在不知不觉中走出抑郁的精神误区;要么,是生理和精神并发,自然是两个办法双管齐下,进行有效救治。如果说几种作法都有困难,那么,父母、亲属、同学、朋友甚至老师能够互动地与之接触,让其倾诉,促其抒发,也能使子女回避抑郁症所导致的后果。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子女从表现上看似乎不正常,实际上说不上抑郁症,常常是情绪上的一时波动,是环境的优化即可以消除的“症状”。即使得了抑郁症,治愈率也在90%以上,至少也有80%的患者经过治疗,很快可以步人精神正常的青少年队伍。问题在于,这种病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由隐蔽性带来的突发性。据统计,在自杀的子女中,有93%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心理、生理治疗,也没有任何程度的外部安慰。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能把心理问题形式
化、概念化、医疗化和德育化。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决定性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不难发现,青少年自杀倾向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上升,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多元化的构成而不断严重,是随着对高水平的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收入享受的追求,使精神负担加重,正常心理严重扭曲而不断深化的。父母的平常心,父母善于做平常事,父母不向子女传递压力性信息,使家庭教育正常起来,子女的精神面貌无论如何都不会走向抑郁。现代社会把人们从平地平房四合院中,推进了独门独室单元房,家庭封闭与子女“私有”、代沟存在与管教浮躁、学习压力与脱离社会,这
一切因素使子女越来越感到孤独、孤立而变得孤僻。于是,把孩子放出去或带出去,把同学请进来或放进来,创造一种让子女与外部世 界、与同龄人广泛沟通的机会和条件,这无异于是给鱼缸里独有的金鱼送来了朋友和欢乐,子女的紧张、压抑、孤僻的问题自然会减去一大半。同时,还要敢于科学地像进行I生教育一样进行关于死亡的教育,特别要在子女知道了他们的同龄人自杀的消息之后,更要正面的、艺术的、轻松的向子女讲清,何谓死亡,何谓自杀后果,何谓正确对待,不仅会把因为同龄人自杀给子女心灵上造成的阴影尽快抹去,让子女的紧张心理得到缓解,而且会使子女明确自杀的性质和后果。家庭是人生的避风
港湾,更应该成为子女珍惜生命的起点。
择校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尽管教育也在艰难中随之发展,但没有能够使曾十年停滞的教育和人口骤增的需所产生的矛盾化解,让人们的渴求得以满足。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内部产生严重分化,同时又进一步刺激着人们在原有渴求中增强了选择教育的激情,这种激情最终终表现为对还在继续分化的学校的一种主观判断和选择。随之,天下父母们都跟着教育变革的节奏,循着教育部门提供的旋律,从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键盘中,选择最理想的音符,由此刮起一股择校风,愈演愈烈,以至成为教育部门不好对付、政府很难管理的社会性问题。反过来,由家庭大军刮起的这股狂风,又使家庭中的父母们,在选择面前感到了迷茫。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必然的。一个落后挨打的中国,好不容易获得新生,却又霜打雨淋般地经历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阶级斗争和历时十年的“革命”风暴,本来就瘦骨嶙峋的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直至大的无业青年队伍对知识的渴求又为教育的肌体增添了活力,然后,它又必然地上演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大战,那壮观又残酷的场面使我们猛然醒悟,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滞后因素,而经济的复苏过程又不能不使教育一时很难适应。在这两难之间的现代青少年,就不得不经历“拥挤”的考验。这就是“择校风”之所以能够刮起,
而且越乱越猛的重要的历史背景。
教育的“拥挤”一次次地提醒父母们,未来社会的竞争,暗示着必须及早为竞争做实力准备。这种准备几乎是从子女一诞生就应该想到。未来竞争的胜出,取决于在通往竞争的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的付出和努力,就像球赛的最后胜利取决于每一局、每局的每一个得分都必须认真把握,不敢轻率放过一样。父母为子女铺设通往成功之路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严酷的人生公式时时刻刻展现在父母的脑子里和体现在父母的行动上:“白领待遇来源于出色的能力,出色的能力来源于较高的学历,更高的学历来源于更高的学府”。然后倒着数,就是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名牌初中,热点小学,很像样的幼儿园,以至学前教育,园前教育,生前教育,硬是把未来社会竞争的准备工作,延伸到了母亲对子女的孕育之中。父母们这样的推理逻辑本没有错误。父母们都使用择校手段去挑战正在发展中的教育。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也讲,国家教育部的干部,凡有子女上学的,有哪位干部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同样我们说,省、
市、区、县、乡、镇、村干部又有谁能在子女择校方面例外呢?政策之外,情理之中,感情之下,如果有人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反而是极不
正常的现象。
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增强薄弱学校的活力,扩大名牌学校的容量,规范父母择校的机制,好在政府正在逐步去做。同时又要父母们思考如何为子女择校,明确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子女
最理想的,择校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由于诸多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历史,经济条件的优劣等等,学校不但被设为很多类型,而且各种类型又分为若干档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在实际上又拉开了比较大的距离,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在管理、师资、设备、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这样,每遇升学季节,摆在父母和子女面前的就有很多选择的空间。但是,至少在同类型的选择方面,父母遇到了如何在一个子女和若干所学校之间,划一根让
自己满意的连线的问题。
令人担心的问题终于发生了:几乎每年有90%的父母像追随空气和阳光一样追随名牌学校。只要招生时间将至,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着手了解情况、打探信息,逐步构建有实用价值的人际关系,不惜用多年的血汗钱,求爷爷、告奶奶,最终连自己都成了招生专家:什么学校,招多少学生,内部掌握的分数线,校长尊姓大名,招办主任何许人也,都能如数家珍,说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把子女送进名牌学校,这才彻底
松了一口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