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课本101页: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课本117页: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