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古人常有通过书法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品行的做法,所以说汉字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答案全解全析
一、
1.C “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述脱离原文,强加因果。
2.D “据意取材”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3.B “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曲解文意,原文说“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1.C 曲解文意,原文为“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而不是“才开始……”。
2.D 范围扩大,原文为“在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江南、华南也是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开始得到最先发展的区域……”,指的是经济发达区域,并不是整个中国。
3.B 无中生有,原文为“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 三、
1.B “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错误,原文表述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该项以偏概全。
2.C “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这与“佛教进入中国是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该项强加因果。
3.A “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错误,这一信息在原文没有表现,该项属于无中生有。 四、
1.D “不得不彻底改制成为学堂”“学堂就是书院,但未能继承书院的传统”分析不当,原文为“但在……的影响下,改革变成了‘争毁’。于是,书院改制成了学堂,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传统书院的内在精神并未传承下来”,可见学堂有了质的变化,已经不是书院。
2.C “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就只是教会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分析不当,原文为“严厉批判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认为纯为利禄而行”,“纯为利禄而行”是指“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而不是指受教育的人。
3.C “没有人文关怀,更没有传道精神”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原文为“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很好的传道精神”。 五、
1.B 曲解文意,“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表述不合文意,根据第2段“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可知,方言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也只是适合在一定地域进行交流。 2.D 说法绝对,“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在文中没有足够的依据。原文末段只是说“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可见方言只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而不是乡愁守望的全部内容。
3.C 不合文意,“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理解不对,根据第6段“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可知,该项把保护方言应遵循的顺序颠倒了。 六、
1.B “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但并不能理解为中文系继承了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2.C 原文借用“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来表达有些人的观点,事实是: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3.C 强加因果,原文中,“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与“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