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4:20: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会写“民、族、谊、齐、奋”5个生字。 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

(去拼音个别读,男女生读,分组读,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学习了课文。那么,你们和生字都交上朋友了吗? 2.认读词语。

师:同学们可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登山峰”的游戏。(出示多媒体) 只有又对又快地把这些词语全部读对,才能胜利地登上珠穆朗玛峰。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词。)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不仅有珠峰,还有长城、黄河、长江等许多秀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吧!同学们要边看边想课文。(播放多媒体)

我们的祖国美吗?(美)那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吧! 四、读读记记

1.出示四字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2.和同桌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现指中国各族人民及世界各地华人。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指我们伟大的祖国。

民族团结、世界大同:这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坚定理念。

奋发图强、繁荣昌盛:意思是我们全国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分秒必争,为使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

5.学生自读。 6.全班齐读。 7.尝试背诵。

五、课外拓展 1.小组内展示各自搜集的祖国山川名胜的图片,并当“小老师”向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 2.谁能用词语来形容这些图片? 3.学生自由回答。

4.多媒体出示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及相关的词语。 (教师指导学生看看图,认认字,读读词。)

六、指导书写

1.多媒体出示:民、族、谊、齐、奋。

2.学生观察分析,同桌互相说说怎样把字写好。 3.指名说。

4.师重点指导写好“民、族”。 5.学生练习书写。

七、教师总结

1.师:同学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梳理板书

神 州 谣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九、教学感悟

本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每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进行了逐句讲解。如教学第一句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祖国的山川、河流。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本文是一篇韵文,我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祖国的幅员辽阔、祖国的民族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识字2 传统节日

妙析教材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时间及习俗,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建议

可由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说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难点

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三、创设情境

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四、分享交流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请把课前大家搜集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春节的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

五、初读课文 1.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3.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画圈的生字。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全班交流识字。

5.由字拓展至词,读一读词语。出示:

传统 元宵节 大街小巷 祭扫 龙舟 艾香 满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六、再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课文共有几句话?写了哪几个节日? 4.小组探讨。

5.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8句话,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6.你能找出课文中每句话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吗? 第一句:春节 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 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 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 第八句:春节

7.这些节日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或四月六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七、课堂小结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齐读课文。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第一句:春节 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 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 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 第八句:春节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难点

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三、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玩游戏识字。

2.出示传统节日图片,猜节日时间。

四、走进节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或哪几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我们又会吃到哪些美食。

1.找出文中描写节日风俗的词语或句子,画上横线。 2.同桌对一对,看看自己找完整了没有。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从这些节日里选取一个或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5.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3)达努节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4)苗族人民为了迎接龙船节的到来,每个村寨都要专门制作一至两艘龙船,等到龙船节来临时,他们就会举行激烈的划龙船比赛。

五、排列节日 1.出示节日: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排列节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ztrj8xvkc55t2h95x553fre38hic901167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