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2页第三、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3)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
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6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28页图2.1-5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30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 5、了解科学世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练习: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 三、声速 动手动脑:4、5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7 复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2.2-1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单位:赫兹 Hz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或声音的大小。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2.2-3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振幅还跟发声体的距离远近有关。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第三节 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