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
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
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
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
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
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
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
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
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
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
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
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
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和高尚的品德。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
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
点?
庄重、高雅(清高)。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
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
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8.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
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9.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
高尚品德的君子。
10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写菊表白自己不度, 愿 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
态度。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 的人太多。
1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
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
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3.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 其中 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
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
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
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
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
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
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
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9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 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 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 你的看法。
第5 页共5页
10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
“孟母
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洁操守, 身 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如《青春之影响。 歌》 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
不与恶
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
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
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
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
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
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
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
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又是消极的。(也来看, 可有
自己的看法)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
比,表面陋
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
明陋室的
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
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
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
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往来无鸿儒, 白 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
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
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③哀转久[极] 绝 [停止;消失]
③回清倒
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清波] 【常见短语】
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运用
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与抱负,进
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
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
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 法。本文以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 意贯穿全 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 文大意的词
语是:德馨。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
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
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
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
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
“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
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
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
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
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
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
同,风景各异。)
11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
四个字概括
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
思,你是否同
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
无缺处) (3)山高 坏,而是精神
第6 页共6页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
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
象。
12 专业资料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