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三历史特色材料题题型解题技巧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4:42: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三历史特色材料题题型解题技巧

一、表格类材料题

1)历史表格类材料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

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2)特点:一是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换成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二是注意对表格内不同栏目信息的比较和鉴别;三是在显示方式上,核心信息量较为隐蔽,要求学生要善于去粗取精,找出图中潜在的有效信息,抓住材料中所讨论的变化动态和趋势。

3)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中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涵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课本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经典例题感悟】

例1:(08年上海历史2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解析】本题以坐标曲线的变化形式考查考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发展到消亡过程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力。它要求考生在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规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1870年以后即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是从无到有,也就是说,“0”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点,据此可先排除B、C两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高峰,第一次出现在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第二次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1927年至1936年),其他阶段则是明显下降,主要时段是一战结束后至1927年(原因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37年至1949年(原因是日本的全面侵华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高度膨胀及内战的影响)。1949年以后,因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从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故在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使命终结。由此可排除D项。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2(07全国I.2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解析: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点判断,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左倾错误等原因使粮食产量下降,60年代初,八字方针后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故选B项。

例3(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0题)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棉布 28.0 24.9 20.2 21.5 14.7 金属和矿物 5.8 5.5 5.7 4.7 4.3 机械 —— —— 0.3 0.7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解析]本题以表格数据呈现的方式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史实:一是表格反映的时限是1870年至1910年,这个阶段中国的近代化特点是在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二是表格本身反映的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三者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的变化,棉布、金属和矿物进口的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中国轻工业和矿业发展较快,机械百分比呈上升趋势则表明中国在近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增多。因此,本题主要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特别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举一反三】 1.(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第22题)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5题)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资政新篇》内容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C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兴办保险事业 D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3.(2008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5题)美国建国以后,棉花

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⑴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 ⑵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

参考答案:⑴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持续增长。

⑵奴隶制不断扩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对立加剧;美国社会走向分裂。

⑶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1861年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随后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奴隶制度被废除。

4.(2008年高考广东单科历史卷第26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收入 支出 赋 粮食 田租(上缴实物)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役 兵役和徭役 数量 8500 283 406 2300 备注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同上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据战国比例推算 同上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日常开支 食 衣 祭祀等仪式 4918 2732 300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⑴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⑵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⑴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⑶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⑵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⑷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⑶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⑴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⑵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⑶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⑷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二、地图类材料分题

1)地图类材料题可以涵盖各种题型,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用直观的图示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主要考查学生读取地图的信息、理解地图所涉及的基本史实的能力;另一种是以地图和文字为主题情境而设题,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于一体。

2)此类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考查学生依托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文综考试下对学科间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经典例题感悟】

例1:(08全国卷Ⅱ,21)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解析:C该图上奥匈帝国告诉了我们时间在一战期间,选项BC符合,但图中阴影部分原属俄国范围,现为德国占领,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属德军占领,答案选C。

例2:(2008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9题)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解析]本题以古代疆域为切入点,考查 考生对祖国古代领土范围的理解和掌 握。解答本题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地 图描述明确该朝代的疆域四至,东至东 海,西至新疆地区,北抵岭北行省,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可判断出是元朝的疆域;二是根据图中出现的各个行省的名

高三历史特色材料题题型解题技巧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0x4q0uvh20zn011pb8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