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2、磁场强度统计分布
磁场强度呈现波动特性,理论分析表明磁场强度值在一定区间内呈现高斯分布特性。 蓝色矩形条为直方统计,红色曲线为高斯分布拟合曲线。拟合表达式为
f(x)?1?(x??)2?2?e2?2。
六、问题分析与解决 1、测量误差分析
本次测量,采集的点很多,记录的数据量很大,每个点都是读取了好多个数取中间值,而且每1.5m是一个测量点,这样场强的连续性很好,不至于有很大的起伏,从而是测量值偏离中心值的概率大大减小,误差减小,精度提高,基本达到要求。 2、场强分布的研究
场强的地理位置分布
从几何的角度反映场强的分布,可以被工程借鉴,为统计做铺垫。 场强的统计值分布
场强的统计分布主要从微积分、概率的角度反映了场强的自然规律,可以被实际的应用设计做参考和模拟,尤其对于通信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第16页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我们把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其他同学的比较看了看,分析了一下,认为拟合的比较好,虽然算不是严格的高斯分布,不过也算是比较精确的了。 七、分工安排
a: 测量读取,Matlab编程,数据录入、数据处理。 b: 测量记录,图片处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 八、心得体会 a:
本次实验我第一次实际体会了电磁波的波动性和掩蔽效应。对电磁波的阴影衰落和穿透损耗有了更切身的体会。研究频段的选择在低频,难度下降不少。
实验数据处理程比较繁琐,需要相当程度的细心,数据的录入很考验人的耐力。由于其他的一些研究工作中,Matlab的使用比较多,这里的问题倒不是很多。实验主要是用matlab画图,图形的精细化处理和整合在工作中必不可少。
数据的可视化给实验结论的得出带来了方便,分布的拟合为了解磁场统计特性提供了方法。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继续加强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的学习和实践,这将对将来的工作和科研夯实基础。
实际中电磁波的测量研究大多是基于统计和概率的研究,这点在本次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测量本身就是一种多点多次测量,磁场强度分布的得到是一种统计结论,穿透损耗的计算也是统计计量值。这些值和分布虽然具有波动,但依旧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依据穿透损耗,对信号进行补偿,对接收机的灵敏度进行调整等等。
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要更加注意偏向于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工程应用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对于选题(也就是测量选址的问题)的想法:
选择不同的地址测量的数据大致是一样的,波动不会太大,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却大相径庭,这次我们的侧重点在于研究遮蔽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在遮蔽方面,侧重于研究树木、高大建筑物、车辆等等的影响,自己认为不管实验成功与否,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建议后所思考的结果,我们也看了看其他同学的测量重点,虽然选择的地点不一样,测量的重点还是在于衰落,十分切题。
对于实际操作的一点总结:
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很有道理的,最大的问题是对于测量步长的把握,这个在刚开始测量的时候真不好把握,所以就必须先试探好,模拟一段时间(我们用了大概20min来做这个事情),熟能生巧,这样就比较简单了。经过实验前的预习,我了解了电磁波在空间中反射,绕射和散射的三种传输模式;并对无线信道中的阴影衰落、路径损耗和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形成了初步认识,为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
对于数据处理:
第17页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编程对于我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了,尤其是现在值得借鉴的优秀的程序这么多,但是,这都不是要思考的;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用公差等的知识来研究这个信号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因为信号是随机的,而且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那么就有一个概率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概率论和统计的知识,所以先修课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体会课程的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这门课程:
预习是很重要的,当预习了电磁波反射、绕射、散射传输模式后,对这个先有一个印象,然后才能通过实践,对信道衰落、路径损耗、穿透损耗等形成深刻的理解;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特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体会深刻理解是多么重要和困难,严谨、谨慎和小心是多么重要。
第1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