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语:各民族服饰 一、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正式名称为华夏衣冠,古又称汉装、华服、汉衣冠等。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PS: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汉服基本特征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PS: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三、汉服的历史发展
1.起源
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
【冠服制度】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2.发展【历史知识普及】
[1]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2]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这个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
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
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倍受人们喜爱。深衣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3]在秦朝崇尚黑色,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款式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穿着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着习惯到了汉代产生了变化,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服饰。【秦汉---内衣外穿】
[4]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西汉时男子大多穿曲裾,东汉时一般穿直裾。汉代妇女礼服也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5]魏晋: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於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加以改进,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6]隋唐——华丽开放 隋唐:女子襦裙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7]宋----保守拘谨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8]元:汉族人的服饰与宋朝基本一样。说到元朝衣着。比较奇怪的一点是,汉族民间出现了大量左衽现象,应当是受蒙古人的影响,同时元朝佛像也有不少左衽的。
[9]明:明朝以袍衫为主要服饰。明代男子官员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这是以黑纱罗制成,可以摺叠,展开时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妇女则流行穿“比甲”服装。
3.消亡
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
四、汉服的分类 【按形制分】
(一)上衣下裳制(衣裳制)主要款式:襦裙
总括: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特点:裙衣分体,可搭系带,
# 分类: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1.高腰襦裙基本特点:高腰
2.齐胸襦裙 基本特点:上衣齐胸【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真正意义上来说,高腰襦裙的际线(也就是束带位置)是在胸部以下,腰部以上,介于胸下与腰上之间。而齐胸襦裙的际线是在胸部以上,二者之间其实很好区分。
3、中腰襦裙 基本特点:中腰
4. 对襟襦裙 基本特点:上衣对襟 5、交领襦裙 基本特点:上衣交领
6、袄制襦裙(袄裙)基本特点:上衣交领、琵琶袖 7、半臂襦裙基本特点:上衣半臂
总结: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
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二)上下连裳制(深衣制)
深衣特点:裙衣一体,可搭腰带、 1.曲裾深衣
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深衣的衣领部分很有特点,一般是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果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被称为“三重衣”。 2.直裾深衣
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裾:衣服的大襟。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 3.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衣裳相连,象征天地合一 上衣四幅,象征四季
下裳12片,象征12个月 背部中缝贯穿,象征正直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 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 下摆线水平,象征做人要公平 腰系大带,象征权衡
(三)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