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之间的忧患得失,倾吐了对亡夫刻骨铭心的深切怀念,同时又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示着南渡前后兵荒马乱的时代面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此文也极有特色: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叙事委曲详尽有情致,议论简洁痛快有魄力;描写细腻传神,善于于琐屑处极意摹写,善于从侧处落笔;感情真挚强烈,其中既有快乐的追忆,也有痛苦的哀思,既有生离的凄楚,也有死别的悲凉,富于浓郁的人情味;文笔优美,词华流溢,清丽婉绝,不愧为情文并茂的佳作。
词: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离别相思,讴歌爱情。前期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词调明亮轻快;后期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沉郁凄怆、悲凉哀婉,触景生情,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的抒发故土之恋、家国之恨。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也是中国国代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的词向来被视为“婉约正宗”,在后世被推崇为当行本色的典范。其词作能自出机杼而不依傍古人,时人称为“易安体” 艺术特色以下方面: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摸鱼儿》陈皇后遭遇比喻自己,阻碍自己抗金流言蜚语。 三、词宗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北宋中后期词坛概述(教材)
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二代词人群: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二是以周邦彦为领袖;主要表现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 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共竞的繁荣期。 (二)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存词200余首,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清真词题材:恋情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
主要艺术成就:1、发展词乐,创新词调,格律严谨精密,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境地。 2、善于铺叙,长于勾勒,发展了慢词的铺叙技巧。(1)对景物、心情从各个角度反复摹写,达到层层递进与深入的渲染效果。(2)善用逆笔,讲求迂回曲折、跌宕转折的结构形式。 3、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浑然天成,开创了一种富艳、典丽的语言风格。
周邦彦的词史地位:既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格律词派的先驱,在两宋词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一)宋初宗唐三体
1、白体 宋初唱和风气影响下效法白居易作诗而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多写流连风景的闲适生活,诗风浅切清雅。王禹偁的诗歌出于白体又有所突破,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独树一帜。宋初盛行君臣唱和、馆阁唱和风气。(崇文政策)
2、晚唐体 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晚唐诗人,故名。代表作家有惠崇、怀古等九位诗僧,林逋、魏野、潘阆等隐士和莱国公寇准,多写山林隐逸之趣,诗境清幽狭小。
3、西昆体 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文臣,师法李商隐诗的绵密富丽,多咏史咏物,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而语意轻浅。
(二)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一起,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时代要求。
1、梅尧臣 《宛陵先生集》 写日常生活琐事的题材取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梅尧臣诗歌艺术风格多变,以平淡为主。
2、苏舜钦诗歌特点:语言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风格雄豪奔放。 (三)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
1、欧阳修的诗论主张:(1)从儒学诗教原则出发,提倡诗的美刺劝诫作用。(2)“诗穷
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是对“发愤著书”说,“托诗以怨”说,“不平之鸣”说的深入发展。(3)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把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2、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存诗860多首,对于宋诗的发展,欧阳修有开拓之功。
题材内容上:1)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对国家时事的直接批评,带有理性反思的深刻性,构成其政治社会意识表现的重要方面,如《边户》《食槽民》《答朱案捕蝗诗》《答杨子静祈雨长句》《喜雨》《春雨》《百子坑赛龙》《集禧谢雨》《喜雪示徐生》《原弊》《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重读徂徕集》等。2)表现仕宦经历,抒发自己坦荡的胸怀和旷达的精神。如《别圣俞》《哭圣俞》《琵琶亭》《戏答元珍》《晚泊岳阳》《游琅邪山》《题滁州醉翁亭》《幽谷晚饮》《幽谷泉》《丰乐亭游春三首》《别滁》《黄溪夜泊》等。 欧阳修的感怀诗,充分的展现了诗人多番起落的宦海生涯中的心路历程。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蹉跎仕途,诗人都不曾颓废丧志,而是以宽容的心胸、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路途中的风雨。欧阳修的这类诗歌感情上更加外显、更加真挚、纯正、深沉,从中可以看到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这为后人全面理解欧阳修的性格及为人提供了真实生动地记录。
反映民风民俗,如《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谣”;《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写夷陵之风俗;《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不仅叙写了夷陵独特的风习,还描摹出此地如画风景。
描写日常家居生活琐细物象,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中幽细琐碎的具体事物的敏感细致的观察。有的写文物,如《日本刀歌》“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葛氏鼎》“滑人得之不敢收,奇模古质非今侔。器大难用识者不,以示世俗遭掫揄。”
对茶酒饮食、古玩器物的描述和鉴赏。如《眼有黑花戏书自遣》,以“眼有黑花”的“花”字为中心,紧扣“春”字,因眼花之小题而大作,驰骋遐想,以游戏之笔而排遣愁闷。 本来都是极其平常的事物或者非常具体的物品,诗人却对它们尽情的刻画,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表现,这体现了他从多方面开拓诗歌的题材和表现范围的创作倾向,这对于宋代诗人的创作和宋调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艺术表现上: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为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以文为诗:其一,学习韩愈把散体文的写作方法融入诗中,以散文布局的方式来安排诗意、糅合内容,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起承转合、委婉而平易的艺术风貌,这是欧阳修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如《猛虎》《巩县初见黄河》《哭曼卿》《忆山示圣俞》。 其二,适当运用散文常用的助词、介词入诗,造成诗歌浑浩古茂的韵致,或顺流而下的流利风调。在诗句中使用助词“已??而”“初谓??既又”“乃知”“又”“奈何”“嗟”“岂顾”等,容易造成语气急剧转折,强化正反对比,增加诗句的跌宕摇曳之致,给人以古朴重拙之感。句尾用感叹词,可以增强感喟语气,深化吟唱之趣。 其三,在古体诗中有意插入与诗歌句法的习惯节拍不同的散文句法,改变诗歌沿袭已久的句脉,造成一种放任不羁、奇崛拗峭的气势。有的诗甚至通篇用散句,俨然是拆成诗行的散文。 以议论为诗:往往先从自己身边日常的切身的感受入手,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也绝非局限于细事琐物的本身,而是通过物象到意象的升华,形成广阔的思维涵盖面,从多种时空的联系中引发对社会或国事的关注,在日常家居生活中也寄寓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使短小的绝句诗,也极多的显现出浓郁的理性色彩,如《画眉鸟》。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革新宋初诗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宋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苏轼与元祐诗坛
北宋中后期,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社会日益动荡,各种矛盾加剧,社会面貌在加速滑向衰颓,诗歌艺术却加速迈上峰巅。政治上的新旧对抗引发的激烈辩论与思想交锋,以及儒学复兴以来的诸多学派的对峙与论辩,却又恰恰成为人们思想活跃的加速剂。
诗人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自由的发抒和拓展。王、苏、黄、陈为代表的北宋后期诗坛,不仅显示了宋诗史上的艺术高峰,而且是一个在整个宋诗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决定着宋诗史面貌的关键性的重要阶段。 (一)王安石 陈师道 自学 (二)苏轼诗歌 1、苏轼的诗论
(1)重视诗歌创作和客观现实的关系,重视了诗歌创作的目的、动机以及诗作的意境、情趣和现实意义。 其一,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诗人应有所感触。其二,认为诗歌创作应有所作为而作。其三,重视诗人对待社会现实的态度问题。其四,重视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问题,把诗歌因反映现实而产生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同诗人对现实的观察、体验以及诗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五,重视诗歌的“奇趣”和“味外之味”,即诗歌所蕴含的回味无穷的思想情趣和意境。 (2)认为诗、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主张形神兼备。 (3)主张多张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与结合。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与韩愈诗风相近;他论诗并尊李白、杜甫;晚年推崇陶渊明、柳宗元的致远宁淡。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是东坡把陶潜诗风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二、曾被东坡称为“诗人以来,一人而己”的杜甫,至此己让位于此前声名并不显赫的陶潜。由于苏轼忠君思想的淡化,作为“诗人以来,一人而己”的大诗人杜甫,其地位也必然下落,而陶潜的处世态度以及诗歌风貌因东坡而极显。 2、苏轼诗歌题材内容
写景诗,包括游览、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包括咏月、梅花、酒及其他杂咏;感怀诗,包括述怀、怀古、感旧;应酬诗,包括酬答、题咏、寄赠、送别、庆贺等;游仙诗
(1)批判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时政得失,数量不多,表现了苏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荔枝叹》《许州西湖》等直接暴露;更多的时候采用侧面讽刺手法,如《山村五绝》。 (2)将平凡、常见的生活内容升华进入诗的境界。 (3)苏轼挥洒自如的在各种题材里表达他的人生感受,将儒释道融汇成的人生哲理诗歌化,并塑造成中国文人的理想品格。理趣诗《题西林壁》《和子由绳池怀旧》。 3、苏轼的艺术特征
苏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
东坡体:苏轼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等开创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尤其以技巧为诗、以才学为诗,挥洒自如,以人工匠心独运而达到天然浑成的境地,对比喻、用典、对仗等艺术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达到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在宋诗中独具面目,被人称为“东坡体”。 (1)讲究技巧、法度,以才学为诗:其一,通过明喻、暗喻、借喻、曲喻、博喻等多种方式,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南堂》“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百步洪》《孟郊诗二首》《新城道中》《有美堂暴雨》。其二,用典自如,左右逢源,大多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其三,对仗精工而活泼流动,构思常打破常规。
(2)以议论为诗,从时政民瘼到人生现实,从山川物理到艺术之道,苏轼触处即议,而且常常见解深刻,议论新警。写景咏物中的理趣——《题西林壁》《东坡》;生活抒怀诗中的理趣——《颍州初别于由》;论诗、书、画中的理趣——《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3)以文为诗,讲欧阳修古体诗的古文章法进一步运用,纵横开合,跌宕有致,收放自如,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古体诗的自由度。 4、苏轼的影响
对陆游的影响;对元好问的影响;对明代公安派的影响;清代,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三)苏门诗人群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秦、晁、张、陈师道、李廌 三、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一)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 《山谷诗集注》自己当时命名《焦尾集》《敝帚集》 宋诗至苏轼已达艺术高峰,而崛起于苏门的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诗风而获“苏黄”并称,以其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在宋代诗坛上长达近两百年的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 1、黄庭坚一生突出特点:
(1)与苏轼共进退,与旧党共进退。绍圣元年,《神宗实录》文字狱,以“诬毁先帝”罪名被贬四川别驾,黔州安置。崇宁二年,以“幸灾谤国”罪羁管宜州。 (2)主张消除党争,新党旧党共理国政。 (3)儒佛道三家思想混合的世界观。 2、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诗歌要反映个人性情。《书王知载朐山朵咏后》
(2)在诗歌艺术上,主张创新。刻意求新求奇,“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在创作方法上,强调以才学为诗,主张学习杜甫的“无一字来历”,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1)首先,黄庭坚强调诗人读书学养和艺术修养。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2)其次,倡导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木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3、黄庭坚的艺术特征
(1)句法上求远,结构回旋曲折。“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
(2)语汇上善于点化锻造而生新奇。 以才学为诗,好用书卷,并能化腐朽为神奇,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借用前人典故,重在言辞;承接意境,重在内容。为了生新生奇,好在佛经、语录、小说中找些冷僻典故、稀见字面,不易通晓。 (3)声律上造拗句,押险韵。 敢于把古体诗不合平仄、不求对仗的句子用到律诗中,认为在律诗中有了这种拗句,才使句子突兀瘦健。
黄诗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艺术方面,句法章法、造语用字、音节声律等方面力求生新生奇,因而在整体上呈现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个性特征,而被人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最典型的呈现宋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由生新瘦硬进而返朴归真,表现出平淡质朴的审美趋向。 (三)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史上声势最大的诗歌流派 1、江西诗派的提出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2、名“江西”之缘由 黄庭坚是江西人,“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 3、一祖三宗 一祖:杜甫 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4、发展流变:(1)从黄庭坚创始以后到靖康之难之前,以陈师道为代表,注重艺术技巧——鼎盛期 (2)靖康之难后的建炎到绍兴末,吕本中、陈与义、曹几等——始变期 (3)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为代表的中兴诗人——变异期 (4)到宋末元初,方回等——绵延期 5、地位和影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立宗派的诗歌流派,从北宋后期创始到宋末元初,历时近200年,对宋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所及直到晚清的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