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保护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中共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
古城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保护好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民俗风情,才能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古城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强对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既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城市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城既有文化韵味又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扬州古城保护的理念方针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公元前486年),扬州成为中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1200多年前,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连接唐代中国与西亚(波斯等)、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扬帆起航。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成功抵达日本,将律宗佛法和中国的科技、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传播到日本。7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扬州生活、为官三
年,称“扬州城颇强盛”。那一时期还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传教活动。200多年前,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达到鼎盛。悠久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扬州古城——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使得扬州成为一座通史式、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新世纪,如何进一步彰显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使古城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过程中,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一个“人文、生态、宜居”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从而实现古城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的“多赢”?近几年来,面对祖先的“馈赠”,我们始终怀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对古城呵护的心情和热情,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2006年,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已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进一步坚定和丰富了扬州古城保护复兴的方针与理念:
一是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对于古城,保护是前提。我们坚持保护第一、整体保护、全面保护。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也是保护,合理利用是最大的保护。古城除用于市民居住外,还通过盐
商住宅、会馆、名人故居等文保单位展示盐商文化、中医文化、美食文化等古城历史文化,将历史街区、老街的古建筑恢复成老字号商铺、传统工艺品店铺。改造是手段。“异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护的才是文物。”我们谨慎确定改造目标,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和改善。为保护好古城的空间和尺度,保存文物古迹的“历史形态”,我们专门制定了《古城区房屋修缮技术规范》,强化指导和控制,推进保护性修复。在改造过程中,既注意对古城建筑、街景的整体改造,又注意保护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改造古城区内的街景,保持整体的和谐;在保持建筑风貌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原住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小心改造地下管网,翻修整治小街巷,在古城街巷逐步实施水、气、强弱电等管道改造工程。复兴是目的。“古城应当是古而不破、古而不死,古要古得经典”,我们在保护古城、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把现代的一些功能、元素渗透进去,通过功能的转换推动古城复兴。
二是坚持挖掘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我们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文化、比内涵,着力彰显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与个性魅力,努力打造散发着书卷气和人文精神的秀美城市。
三是坚持整体保护、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具体做到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保
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城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古城保护不能破坏居民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我们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古城,努力使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
五是坚持古城新区协调发展。跳出古城建新城,腾出空间,让“古城古得经典、新城新得现代”,推动古城新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互动双赢、共同繁荣。
二、扬州古城保护的主要途径
国内外古城保护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整体保护古城,另建新城,新旧分开。古城的全部格局得以保留,但是往往旧城基础设施不配套,居民住房越住越破,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因留恋旧的生活方式愿意留在古城,而年轻人逐步离开。二是局部保护,保留古城格局,留下部分历史街区,其余进行更新改造。虽然在局部地区基本保护了古城的传统风貌,但是整个城市风貌并不连续,基础设施改善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且随着古城地价升值,不少地方被不断开发“蚕食”。三是单体保护,即只保护文物古迹点,其余加以改造、开发,基本上是拆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