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内容:
一、 种子萌动和幼苗生长;
1、 种子萌动的过程和条件; 2、 幼苗生长的特点和条件; 二、 叶的生长;
1、 叶的形态结构; 2、 叶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叶的功能;
4、 叶片长、宽、寿命和叶态; 5、 叶生长和发育的条件; 三、 分蘖的生长;
1、 何为分蘖;
2、 分蘖生长发育规律; 3、 田间群体茎数动态; 4、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5、 分蘖发生的条件; 四、 根的生长;
1、 根的种类; 2、 根的发生规律;
3、 影响根系生长和发育的条件; 4、 黑根及其防治; 五、 茎的生长;
1、 茎的结构;
2、 茎的分化发生规律; 3、 茎的生长和倒伏; 六、 穗的生长;
1、 穗的结构; 2、 穗分化发育规律; 3、 外部形态鉴定;
4、 幼穗分化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七、 抽穗、开花、灌浆、结实;
1、 水稻抽穗、开花; 2、 水稻灌浆、结实; 3、 水稻成熟过程; 4、 灌浆结实和环境条件; 5、 水稻空秕率的形成和防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水稻幼苗生长的特点;
2、 水稻叶的功能及叶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分蘖发生规律、田间群体茎数动态及有效分蘖的判断; 4、 黑根及其防治; 5、 茎的发生规律和倒伏; 6、 幼穗分化的外部形态鉴定; 7、 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因素; 8、 导致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 第五节 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
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水稻产量类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技术体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教学内容:
一、 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二、 水稻的产量构成和产量构成因素; 三、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产量形成
第六节 水稻的施肥和灌溉技术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吸肥规律及水分需求规律,为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内容:
一、 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二、 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技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水稻需肥规律; 2、 水稻需水规律; 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的施肥技术和灌溉技术; 第七节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力分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体系的创建找到切入点。 2、教学内容:
一、苗床制作,建设规范化秧田; 二、种子处理和准备; 三、秧田管理; 四、移栽技术;
五、本田管理(水、肥、植保技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苗床管理;2、水稻本田管理; 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栽培技术
第四章 玉米栽培
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掌握玉米科学施肥方法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三、玉米的分布和区划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一、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 一、根系 二、茎 三、叶 四、花 五、种子
第四节 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 一、雄穗的分化过程 二、雌穗的分化过程 第五节 玉米的类型
一、根据籽粒的形体和结构划分 二、根据生育期划分
三、根据株高、籽粒颜色、用途划分 第六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 二、深耕、改土的作用和方法 三、玉米整地技术
第七节 玉米的矿质营养和施肥 一、玉米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二、玉米一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规律 三、施肥量的确定 四、施肥技术 第八节 灌溉和排水 一、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二、玉米的灌溉 三、玉米的排水
第九节 合理密植和种植方式 一、密度的确定
二、合理密植的生育指标 三、合理密植的幅度 四、合理密度的计算 五、合理密度和种植方式 第十节 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 一、玉米的播种 二、田间管理 三、收获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生产措施。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难点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生理依据。
5、自学指导: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参考书:
于振文 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3年4月 胡昌浩 主编 玉米栽培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1995年5月 赵可夫 编 玉米生理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 1982年2月
第五章 大豆栽培 第五章 大豆栽培
1、教学目的:
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大豆个体发育和产量形成机理。了解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第六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 第八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掌握适用和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②大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③环境条件对大豆生产影响。 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 ⑤大豆高产关键技术。
5、自学指导: [1]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任德华等,作物栽培理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张瑞忠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董钻,大豆产量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节 第一章 授课内容 栽培学总论 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第一节 业分区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 2 4 理论课周数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4 20 3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