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含量升高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
肝糖元的分解
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 (-) (+) ↑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
↓ ↑ 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血糖含量降低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
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③胰岛素与胰 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
??促甲状腺(肾上腺、??垂体???促甲状腺 下丘脑?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肾上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激素?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
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抗原?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
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
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
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三、 第三章: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
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
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
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
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
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
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四、第四章: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t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捕食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举例 老鹰捕食老鼠 图形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空间等。 青霉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略 寄生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
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过程:裸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