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科:数学
作者: 王华怡
电话:0518—86921023
邮编:222112
地址: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 1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象,首先分析了成因,然后提出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才能,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造成学生“不能”提出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怕是一些优质评比课,我们会发现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其实不让学生提问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认为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2.教师的权威性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
“师道尊严、学而优则仕”长期统治着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倍受人们的尊敬,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接受,于是教师的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使学生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因此,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更不敢向书本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接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3.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不会”提问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教师的提问代替启发式。首先考虑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教师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呢?在这样
- 2 -
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 二、问题意识的真正含义
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个人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而不能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它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而且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并不说明他们不想提问题,其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改革过去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新型目标结构,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灵魂,以这一灵魂目标统帅其它诸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第一,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积极的表扬、鼓励学生的问题及想法,让学生更有信心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思维碰撞产生更多问题。第三,让学生转换角色,自觉提出问题。有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提问,可是怎么动员,效果总是不佳。这并不是学生不愿提问,而是没有进入提问的角色,不知道怎样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 3 -
设计组织适合学生的生活性、情景性、研究性的学习素材。学生头脑中问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使问题的潮水更加“汹涌”。教材内容是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相吻合,它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而又生动活泼,这些都增加了学生探索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目标,改造和充实所教内容。比如在新知引入时,通过竞赛、故事等形式设置问题情境;在应用知识时,设置实际生活情境。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形式呈现,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解题策略
提出数学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形成解题策略并应用于实践,发展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提炼或直接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到问题解决中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提问、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建立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线”的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好问、多问、深问、善问才能学会发现探究的方法,才能全过程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