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必修五 学案
《祸兮福兮》学案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
1、找出下列句子中存在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 (1)长短相形 (2)曲则全 (3)不自是 (4)其无正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祸兮,福之所倚仗;福兮,祸之所伏。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天下莫柔弱于水。
(7)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二、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所选的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反映老子的思想,但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全文所选择的七节,独立成段,按照一定的论述思路,论证了老子的思想。请用简捷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课文节选部分一共有六节。
第一节,事物的相对与相生。
第二节,辩证地对待事物,并由此树立了一种道家的人生观。老子的圣人哲学中,含有极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好好体味。
高二语文 必修五 学案
第三节,“道”不易认识。道无所不在,又难以识别。真正的有道之士,并不是直接表现高尚、清洁、不与凡人一般的样子。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道之士,却甘于居下,是不避尘污的。
第四节,福祸相生的关系,主要启发人不要将福、祸,正、奇,善、妖等看做固定不变的。因此“圣人”是廉而不刿,直而不肆,也就讲究做人的含蓄。
第五节主要讲“天道”与“人道”的不同,明显有批判现实的意味。“天之道”是公平的,损有余以奉不足,但“人之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这自然是对老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平现象的揭示与批判。老子还提出“有道者”的作为,表明了道家的社会理想。
第六节,弱能胜强的道理,进而提出真正的“天下之王”即天下真正的强者,应当主动取弱势,应当有“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勇气,甘于下流。这应当是老子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当权者不满的表现。 2、请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探讨以下句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害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