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8 4:45: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2019部编版历史七上复习提纲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农学:《齐民要术》 1、时期:北朝 2、作者:贾思勰

3、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贾思勰是怎样编成这本农书的?

答:广泛参考前人著作,大量收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总结自己生产实践的经验。

5、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6、重要思想:

(1)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

7、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研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重反道,

第1页/共6页

劳而无获。”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答: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 情绪违背大道,就会劳动而没有收获。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二、数学:祖冲之 1、时期:南朝

2、擅长: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3、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来源:三国时魏国刘徽最早提出的具有“极限”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割圆术”【刘徽的圆周率:3.1416】。 4、数学专著:《缀数》

5、成就: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地位:领先世界将近千年】;②制定《大明历》(特点: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③制造指南车(特点:“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水碓(dui)磨、千里船(特点:“日行百余里” )。 三、书法艺术: 1、时代背景:

(1)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2页/共6页

(2)东汉以后 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代表:

(1)锺繇(you):①生活年代:三国时的曹魏 ②书法成就:独创了楷书 ③书法特点: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④书法地位: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⑤影响:西晋时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锺繇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2)王羲(xi)之:①生活年代:东晋 ②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地位:“天下第一行书”③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④称誉:“书圣”

3、发展: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魏碑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四、绘画艺术

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的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2、代表:顾恺之 3、生活年代:东晋

4、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5、擅长:人物画

6、艺术特点: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

第3页/共6页

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7、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8、发展: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法,在一些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艺术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看成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石窟艺术的出现同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答: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法。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做比较,有什么区别?反映了什么问题?答:云冈石窟胡人的味道很重,而龙门石窟图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全都是汉服,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知识拓展】《水经注》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

第4页/共6页

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作者:郦道元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年代:北魏

(3)地位: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 (4)【材料研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答:长江三峡。

★★【教材研读】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

第5页/共6页

植了。想想,这是为什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答:这是因为,当时北方黄河流域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第6页/共6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2tkc0ak9x2xn8u9whcj4n25q6nxtf004f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