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9:42: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在市校本培训现场会上的发言 范红月 05.5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老师们:

首先感谢市教师进修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和展示的大好机会,感谢宁波教育学院小学教师培训部的领导和兄弟学校领导、专家亲临校本培训现场指导。能促使我校的校本培训更上一层楼,并扩大自己了展示的舞台。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治校之本,动力之源,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们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现代教育思想,会先进教育手段,扎实专业知识,熟练教学技能和良好教学方法,较强科研能力”的标准,精心构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认真开展了教师基本功、教师通式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新五项基本功培训、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培训等等,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走内涵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我们理念是:立足岗位、追求真知、积淀底蕴、发展自我。

一、 一、 为教师创建和谐学习的氛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对教师而言,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有学习精神,要有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有学习,有提高,有反思,才有进步。因此,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我们在任领导的责任。我们努力从以下做起:

1、 1、 以身作则,争做教育教学能手。我校全体行政人员把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作为第一目标,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的同志都有骨干教师以上的称号(特教1人,宁波市名师2人,宁波市学科骨干2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人,评上过教坛新秀的3人。中学高级教师占60%),从不放弃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机会。他们亲任一门主要学科,个个承担课题研究,常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师集体备课、交流讨论,还作讲座指导,是全体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骨干力量。

2、同伴互助,创建浓郁学习氛围。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 经过多年的引导和磨合,我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已能做到彼此尊重、坦诚相见。集体备课能畅所欲言,听课评课能客观分析,个人心得能互相交流,教学信息能互相传递,互伴互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 二、 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校现有26个教学班,59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54人),1400名在校学生。教师中,教龄在3年以内的有7人、4—10年的有10人、11—20年的有28人、20年以上的有 14人,面对各层次的教师如何使他们少走弯路,按需成长,力争在各阶层冒尖,这是我们经常思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分层培训的方法。分层培训相对于全员培训而言,操作比较繁、管理比较难,效果比较好,但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新教师培训:工作1~3年的新教师,他们有较高的学历,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们的培训,是通过本级段老教师的指导来实现的,让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悉心指

导,使他们尽快熟悉小学教学工作,了解课堂教学规律,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做个合格教师。我们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给他们找一个好的师傅。

2.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如听讲座、听课、评课等。

3.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比武等 ,为他们成长搭建平台。

青年教师培训:工作3~8年的青年教师,他们基本熟悉了教育教学工作,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引导他们及时总结、反思、学习、改进,争取在各级教坛新秀评比中,有出色表现。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积极为他们创设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组织他们开设公开课、教研课,组织他们进行送教活动,促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中青年教师培训:工作8年~15年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要求他们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把教科研结合起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向市名师、学科带头人方向努力,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给这些老师下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帮助其他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中老年教师: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方面挖掘、总结他们优秀、宝贵的经验,作为学校的资源,为青年教师起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提升理论水平,逐步向中学高级教师队伍靠近。

同时,我们依靠本校名师和各学科骨干的力量,通过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培训;我们依靠校内正常、规范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创设岗位练兵的机会,具体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安例反思、制作课件、上教研课、评课等。

去年暑假,学校还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液晶电脑,要求教师在电脑上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用个人独立备课与小组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扩充我们的教学资源,凭借电脑和网络来促进日常的教学,同时,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三、 三、 为教师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现在教育提倡多元智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其实,教师也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有机会才有作为。因此,我们从多方面创造条件。

1、外出听课学习。我们规定外出听课做到“三个一”,即“外地学习一次,书面反思一次,当众汇报一次”。这样做,不仅使外出听课的老师听得认真、而且做到理论提升,还锻炼了口才,得到一次全面的提高,也使没出去的老师能通过他们了解教改新动向。

2、承办培训活动。教师进修学校这次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得我校语文教师能力和水平一次大锻炼、大提高。这不是虚话,这是我们每一个参与活动的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话,语文组的教师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这个学期特别是近两个月,忙得不可开交(20多次大小活动),每一个教师上课,每一个教师评课,每一个教师反思,每一次都有理论的提升,使每一个教师都切切实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感受到了新课程的进程。但重在过程,准备过程就是提高过程,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直面现状的培训,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过程,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 2、 组织研讨活动。请上级教学业务部门的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和个别指导。并通过他们推介我校教师外出听课、上公开课。

3、 3、 与结对学校互动。开展校校结对、师徒结对在我校已有十多年历史了。94年与四明山镇校,98年与杭州市学军小学等给我们教师带来了锻炼的机会,使大家在业务上有共同提高。有名师带徒,有学科带头人带徒,有老教师带徒,有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结对等等,有的已形成了良性的“师徒链”,即师傅——徒弟——徒孙。

4、 4、 规定自制多媒体上课节数:45周岁以上教师每学期至少2节;35周岁至45周岁的教师每学期至少5节;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8节。

5、 5、 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1节教研课,听20节课,写3篇教学案例,写1篇教学论文,参与1个研究课题。

展示的机会还有很多,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抓落实,教师有没有抓机会。这样的培训和展示机会,学校要化较多的财力和精力,像我们学校一年的培训费至少在十万以上。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效果还是好的:去年分配的四个教师教龄还不到一年,1个获新五项基本功考试一等奖;一个开两堂市级公开课;一个指导学生获省级奖3个,六月将开市级课。前年分配的教龄不到两年3个教师,1个获新五项基本功考试一等奖,开4堂市级公开课,获优质课二等奖;1个获新五项基本功考试二等奖;1个获市优质课一等奖,将代表余姚参加宁波比赛。教龄四到五年的教师4个,有三个已被评为宁波市教坛新秀。中青年教师中,新五项基本功竞赛一个办公室五位教师参加四个学科的竞赛得了五个一等奖,都是35周岁左右的教师。同时在现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7人、省特级教师1人、宁波市名教师2人、宁波市学科骨干2人、宁波市教坛中坚和教坛新秀4人、余姚市名教师2人、余姚市学科带头人5人、余姚市骨干教师18人。这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效的校本培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切的,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有效。让我们共同为探索更有效的校本培训途径而不断努力。

搜索更多关于: 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的文档
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3h1d3ltvp97tl37kuug5o77k30e8m00qr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