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3.四大洋
①.基本概念: 名称 洋 海 涵义 海洋的 主体 部分,一般离大陆较,面积广阔,深度多在 2000米以上。 大洋的 边缘 部分,面积和深度比海洋小得多,靠近大陆,由 半岛 或 岛屿 与大洋隔离开来。 海峡 沟通 两个海域 之间宽度 较窄 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航道。 ②.四大洋名称及其特征: 面积大小(万平方千米) 太平洋 最大 18000 大西洋 第二 9300 印度洋 第三 7500 北冰洋 最小 1300 海水最深,岛 其他主 要特征 屿 最多 ,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呈“ S ”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部分在南半球 海冰覆盖,以北极 为中心,介欧洲、北美洲 之间,全部位于 东 半于 亚洲 、面积最小 、海水最浅的大洋 球。 ③.大洋沿岸的大洲: 太平洋周围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
大西洋周围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
印度洋周围的大洲:非洲、南极洲、亚洲、大洋洲。
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北美洲、亚洲、欧洲。 4.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 运动 与 变化 之中。 火山 和 地震 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5.大陆漂移假说:
①.创始人: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提出。
②.证据:大陆轮廓的 相似 性;古动植物化石的相似性;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
③.内容:“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为)—“碎块”— 七大洲、四大洋。
6.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即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脉和火山活动是重点)
①.内容:岩石圈由 板块 拼合而成,全球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 亚欧 板块、印度洋板块、 美洲 板块、非洲版块和 南极洲 板块,其中 太平洋 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板块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 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 ,多 火山 、 地震 。
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板块 裂谷或海洋 大陆板块与 褶皱山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红海面积扩大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大西洋面积扩大是美洲板块和亚欧、非洲板块张烈形成 喜马拉雅山是由印一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
地貌 案例 5
碰撞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脉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概念 天气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_短时段 内的具体状态。 区别 联系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太平洋西部岛弧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台湾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气候 气候是一个地方 多年 的天气平均状况。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7.世界有两大地震带:一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气候
1.天气与气候: (选择题)
2.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适宜性,选择题)
3.气温:(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读图是重点,关注气温垂直变化的计算,,题目见P44,P87)
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 温度 ,常用 摄氏 度表示。
等温线:在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即是等温线。等温线越密集,表示该地的气温变化 越大 (越大或越小),等温线越稀疏,表示该地气温的变化 越小 (越大或越小)。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陆地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午后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 前后。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 项目 年最高气温月份 年最低气温月份 半球 海洋 陆地 海洋 陆地 北半球 8月 7月 2月 1月 南半球 2月 1月 8月 7月 一年内气温最高的一个月的平均值与气温最低的一个月的平均值的差值即为气温年较差。 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般把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四次观测得到的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个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年平均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气温从低纬向高纬 降低 。地球上最炎热的大陆是 非洲大陆 ,最寒冷的大陆是 南极大陆 。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的地方气温 低 ,海拔低的地方气温 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 0.6 ℃。
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 高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 低 。
6
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 弯曲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 平直 。北半球陆地夏季等温线向北突出,海洋等温线向南突出。北半球陆地冬季等温线向南突出,海洋向北突出。 4.降水:
概念:从空中落下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的总称。
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5.降水的三种类型:
对流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地形雨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的阻挡,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 —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规律:
地区 赤道附近地区 两极地区 温带沿海 温带大陆内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部 降水量 多 少 较多 少 少 多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关注选择题)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热量少,因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 降低 。 ②.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同—天白天获得的能量多,气温比夜晚高。
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地方气温高,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地方气温低;白昼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反之气温低。 ③.海陆分布:
气温: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 高 ,海洋气温 低 ;冬季,陆地气温 低 ,海洋气温 高 降水:近海迎风地区降水 多 ,近海背风地区降水 少 ,一般离海远的地区降水 少 ; ④.地形地势:
气温:山上气温 低 ,山下气温 高 ;阴坡气温 低 ,阳坡气温 高 ; 降水:迎风坡多 多 雨,背风坡少雨。
⑤.人类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当地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乱砍滥伐,使当地气候恶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急剧增加,使全球升温,旱涝灾害频繁; 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高空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重点是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热带气候: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干燥少雨 全年高温,一年中分旱、雨两季(南亚地区为凉、热、雨三季)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 印度 半岛。 全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干、湿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
7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 冬季温和(温暖)少雨(湿润),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 美国、巴西东南部等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分布地区 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主要分布在温带40~60度大陆西岸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干燥少雨 冬温夏凉,全年湿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温差大,降水少。 北纬50~65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严寒,夏季短暂(只有1到3个月气温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在0℃~10℃左右) 北冰洋沿岸。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其他北极地区的岛屿、南极洲。 终年低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地区。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