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障现状
——陶爱玲
绪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妇女权益保障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后,各级人大和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涉及保护妇女权益内容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策性文件。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生存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但是,一些事关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少地方妇女仍没有摆脱贫困,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比较困难,尤其是农村妇女,相对于文化程度较高、接受事物能力较强、法律意识较浓厚的城市妇女而言,农村女性具有文化知识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经济上过分依赖男方,甘于忍气吞声。现实生活中,受害农村妇女一旦离开施暴者,由于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实体救助,就会遭遇许多尴尬和困境,妇女的身体和财产权益得不到保护等诸多问题,维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任重道远的事业,农村女性的维权工作由于具有它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因此农村妇女的维权工作就更
1
为艰巨和复杂。
现在,我就从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国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
《妇女法》施行以来,尽管发展不平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妇女共享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受教育程度和卫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农村妇女的参政意识增强,从政人数增多,议政能力提高,参政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日趋广泛。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妇女参政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从苏州市来看,据统计我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已达27%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中村党组织、村委会均配备女干部的村所占比例已达到了94%左右;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8%;全市城镇女职工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女职工特
2
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4.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妇女参保率达到100%。
(二)是妇女受教育程度得到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有所提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和国家一贯关心和支持妇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女性儿童的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提高。妇女的聪明才智在文化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已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的目标,妇女劳动者的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多数农村妇女已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得到保护,农村妇女的从业领域更加广阔。
保障妇女劳动权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反映,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系统规定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专门法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对女职工的招收、禁忌从事的劳动、产假及其待遇、有关保护设施等问题作了全面规定。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除全面地规定了妇女与男子平等
3
享有的劳动权益外,还在第七章专章规定了女职工的特殊保护。随着农村就业结构的改变,农村妇女的从业领域更加广阔,劳动技能得到培训,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有了提高。
(四)家庭妇女的经济条件和地位有所改善。 我国各级组织把“妇女与男子平等享有经济资源”作为妇女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把妇女与男子平等获得经济权利,共享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妇女工作的基础条件,鼓励、支持以妇女为主的扶贫经济实体的发展。通过开展 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鼓励她们自主创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家门,或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多的妇女在经济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臵,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组织者和经营者。
(五)男女自主婚姻取代了包办买卖婚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摆脱了附属地位。
通过对《婚姻法》、《继承法》的宣传和实施,妇女在家庭中取得了和男子平等的地位, 由于妇女经济上的自立,赢得了对家庭经济等家庭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权,促进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改善和人格独立。家庭妇女不再只是承担生育、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家政等职能,还通过家庭这块阵地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为创造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