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送别》,学生能够准确地、声情并茂地演唱《送别》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朗读、表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练习法,欣赏法 教学重点:掌握四拍子强弱规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 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播放器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1、欣赏歌曲。 进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设计 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 25 -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聆听范唱《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什么,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 三、学唱歌曲 1、生齐声朗读歌词。 2、老师示范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划拍,按节奏朗读歌词。 4、自主练习,师巡视指导,着重练习4/4拍划法和感知强弱规律。 5、聆听范唱,学生划拍并跟随范唱小声用“噜”哼唱。 6、老师唱简谱,学生填词唱。 7、自主练习,师巡视纠正。 8、全班齐唱。 四、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再来演唱一遍。 五、感知音乐节拍 1、欣赏《渔光曲》片段,感受4/4拍强弱规律。 1、聆听劳动号子,感受语言中的强弱音 2、师模仿示范强弱音让生感受 3、同桌互相模仿自己体验 4、自己寻找一种能表示四拍子强弱规律的方式,边做边欣赏《渔光曲》片段 布置作业:学P27页音乐小知识,做P29页音乐习题。
- 26 -
改进实施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地,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四拍子强弱规律。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四拍子强弱规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朗读法,练习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音响设备。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童年》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 27 -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我会反复范唱旋律,而不是直接范唱歌词,让学生多次试着自己填词唱,掌握音准。并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拍子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感知音乐节拍 通过欣赏、聆听、模仿,让学生来体验四拍子强弱规律。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