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合特殊资源包装策划
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殊的资源如品牌门店、老字号、名人秀场、城市地标、特色旅馆等,结合周边资源情况打造成为“公共目的地”。
案例
1.美国旧金山九曲花街:在19世纪20年代,为了使繁忙的交通有所喘息而设计建造。现在因为其特殊的八个急转弯、40度的斜坡以及四季遍植的花木(春天的繍球、夏天的玫瑰和秋天的菊花等),把它点缀的花团锦簇,成为旧金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旧金山九曲花街
2.日本东京胶囊旅馆(Capsule & Sauna Century Shibuya):胶囊旅馆最开始是为了那些出差或者错过末班火车,需要廉价住处的人准备,不过现在好奇十足的旅行者们也会选择这样的旅馆,这里俨然成为游客猎奇的又一去处。
日本胶囊旅馆
10
(5)根据多样化的活动需求进行开发
通过进一步细分人群活动的需求,建设更为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公共目的地”。
案例
香港郊野公园:针对不同游客的活动需求特点,为游客提供不同难度的游径和活动内容。郊野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和难度的郊游路径,切合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有树木研习径、郊游径、缓跑径、健身径、均衡定向径、轮椅径、远足研习径、家乐径和自然教育径等。另外还在郊野公园范围内设置鸟巢,方便雀鸟在公园内栖息,同时方便游人对雀鸟进行观察;在野生植物、蝴蝶、雀鸟、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地,设置解说设施、导赏团等服务;拍摄各式各样本地的植物、昆虫及雀鸟照片,编辑网站进行宣传等。
香港郊野公园的游径分类
11
(6)营造印象深刻的震撼性景观
通过先期策划,建设具有震撼性的大地景观,使人产生深刻印象,继而利用影响力去建设和完善“公共目的地”。
案例
四川省江油市的油菜花地景观:用800亩油菜拼出李白头像,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赏。
四川省江油市的油菜花地景观
12
3.3位于城区内 “公共目的地”的规划建设
(1)城区“公共目的地”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城区内绿道或绿道附近的以下资源应当充分利用:
各类公园绿地;
各类广场和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文体活动设施;
各类历史文化街区或特色街区、创意街区等; 主要滨水地区; 各类旅游景点;
城市标志性景观周边地区或其它特殊资源,如老字号商铺、特色建筑等。
(2)核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公共活动聚集的地区,应按照1.5公里的间距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补充完善“公共目的地”体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满足市民休憩、健身、交流等户外活动需求。
(3)充分利用城区内的闲置土地、街角空间、街区内部或社区内部空地,通过增加绿化、游憩设施等方式,纳入“公共目的地”体系。
(4)合理活化城市空间,充分挖掘利用废弃或使用低效的水系、山体等地形地物以及老旧建筑,进行有创意的设计、改造,提升其景观价值和使用功能,将其建设成为“公共目的地”。
(5)对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或绿地,可通过增加儿童游乐设施、体育设施、休憩设施、绿化等,以及对街道家具、景观小品和整体环
13
境进行特色化设计,以提高“公共目的地”的吸引力。
3.4位于郊野地区“公共目的地”的规划建设
(1)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下,现状郊野绿道沿线的以下场所可建设成为“公共目的地”:
人文遗迹、古镇古村落等;
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园;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或地质公园。 (2)现状绿道的一级驿站可以结合周边景观资源,适度扩大规模,进行场地环境的整体设计,并补充相关活动设施形成新的“公共目的地”。
(3)利用绿道沿途的优势资源,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如在景观节点设置观景平台,将其打造成为小型“公共目的地”。
(4)山水景观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成为森林公园或者郊野公园的方式打造“公共目的地”。
(5)农业景观地区可以通过建设农业观光园、开展农家体验活动等方式,打造“公共目的地”。
(6)经营性的旅游景点或景区、公园可以通过完善交通接驳、允许非机动车入内、增加引导标识等方式将其纳入“公共目的地”体系。
(7)充分挖掘郊野地区的资源特色,通过细分人群活动需求、增加创意元素、主动策划活动等方式,增强场所吸引力,使之成为“公共目的地”。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