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
概要:通过平时课内更多的比较阅读,将会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内养外的学习与阅读课外文言文。《广东省初中语文考試大纲》明确指出,重点测试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综合应用等能力。我们有必要以内养外,既要重视课内的“比较阅读”,也要拓展课内外的“比较阅读”读,既要引导学生巩固其文言文基础知识,也要提升他们的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开发合适的读本资源。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现在考纲也做了相仿考试要求,要求初中生在对课本内容学习后,能进行独立自主地去迁移阅读、“比较阅读”,并在“比较阅读”中把获得的感触及体会一一记录下来,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迁移和扩展能力。通过比较、迁移的阅读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扩展初中生的阅读量。如,学习《三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与朱元思书》;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高斋漫录》等。
一、 授之以渔,培养探究能力
以内养外,落实“比较阅读”是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比较常规的一种迁移拓展方法。当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上升为比较迁移阅读后,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质量与能力肯定会得到显著提高。所以,我们进行“比较阅读”时,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容易操作。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读懂文章的意思,“比较阅读”教学也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就需要选择好比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两篇同型文章的艺术特色、主旨思想、人物性格等,可以比较文章结果与题材风格,也可以对课内外词语积累的进行迁移与运用。在比较、迁移的时候,切入点要准确、要相应,切忌空穴来风。如,学习《小石潭记》时,可拿《与朱元思书》进行比较。现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三峡风光的雄奇峻美,富春江美景的独绝唯美,永州小石潭的宁静凄美……这些美景都会感动着古代文人,也感动着我们年轻一代。其实,在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我们一样可以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进行比较阅读。语文教师都知道,这两篇文章具有异曲同工之美。其文言句式、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方法都值得我们比较与迁移。今天,我们就一起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自由谈)
生1:从写作形式来看,情景相融。
生2:两位作者都有一种触景生情,厌倦现实的感情。
生3: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面对富春江景色后产生“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人生感叹,彰显出山水景物的魅力所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小石潭记》,柳宗元看触景生情,一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有感而生,并以此流露出自己寂寞孤独、悲凉凄怆的心情。
师:同学们比较得很好,从写景抒情上、或者说文章思想感情上都比较到位。(自由发言)
……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与迁移,由浅入深引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巩固,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时,在比较、迁移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富有创意的双维度的阅读学习,更好地引导学生积累与消化知识,拓展他们文言文知识视野。
二、与时俱进,适应当前考纲文言文阅读的需要
这些年来,课外文言文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无论是初三中考,还是七八年级的期末考语文考试,甚至是平时的周查月检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命题者通过课内外知识迁移,重点考察初中学生的课内文言文字词、文学知识、写作技巧等阅读能力的迁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当前考纲需要,加强文言文比较迁移阅读的引导与训练。通过课内外比较、迁移训练,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技能,在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中熟能生巧、游刃自如。
如,学习《狼》内容时,可将其与《聊斋志异·牧竖》进行对比迁移。在比较阅读迁移中,进行比对它们的异同,寻找它们内在联系与一些规律。两篇文章可以从比出处点、思想内容、基本写法、人物形象及作者的看法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比较与迁移。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谈自己的个人体验、感受与从中获得的启发。通过层层地推进与比较,我们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创新与提升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与阅读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平时课内更多的比较阅读,将会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内养外的学习与阅读课外文言文。《广东省初中语文考試大纲》明确指出,重点测试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综合应用等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内养外,既要重视课内的
“比较阅读”,也要拓展课内外的“比较阅读”读,既要引导学生巩固其文言文基础知识,也要提升他们的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