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创新推动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是指规模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在社会认同和制订扶持政策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我国有中小企业1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95%以上,纳税额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最早涉及到创新理论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斯和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所处的时代与以往时代的不同在于,其必须对所有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才能生存下去。这一论述被记载在《共产党宣言》中。在之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技术上的创新(如蒸汽机)、科学上的创新(如流体力学)、制度上的创新(如机器大工业)。学术界公认马克思开创了创新研究的先河。最早将“创新”内涵概念具体化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他认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以及组合,即建立新生产函数。他认为创新通常包括五个方面:(1)生产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技术;(3)开辟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5)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1942年,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又把创新解释为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他强调发明与创新不同,发明是一种构思,创新是一种实践,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和新制度的商业化应用。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曾指出:“熊彼特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的概念的理解与马克思接近,认为解决传统经济理论困难的根本在于提出创新理论。
目前国外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核心竞争能力理论视角、全球价值链(GVC)理论视角等。从国内来看,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背景和政策进行系统阐述,近期研究多是金融危机后基于区域调研做出的分析,如吴家曦和李华桑对浙江省、吴金胜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毛蕴诗和吴瑶在其专著中系统研究了国内外企业转型升级经验以及政府宏观对策,张波则探讨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策略。欧阳新年认为:构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各方面要素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动力,在动力要素的背后隐藏着共同点是利益关系,从这个角度说,创新主体的利益相关性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向刚、汪应洛认为: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企业内部而不是企业的外部,来源于企业家和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即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和企业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外部动力源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动力因素才会真正发生实质性的创新驱动作用,外部动力源与其说是动力因素,不如说是实现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机遇和条件。段云龙、杨立生认为,持续不断地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最核心的要素是合适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家接任机制以及研究部门的制度化和内部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杜伟认为,企业利益是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内部动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收益预期
和创新成功概率预期,外部动力是技术推力、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我国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代表性著作有:《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冯之浚)、《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尚勇)、《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辑慈)。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多着眼于政府政策、企业策略和转型模式等方面,国内学者对创新方面的研究起步于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借鉴,这从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论述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着眼于创新所带来的成效,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于创新,我国企业改革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加快培养创新意识,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力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把握经济形式,以改革为基础,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全面提高创新效率,缩短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2.研究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务院采取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成效显著。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浙委[2009]51号)、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号)等文件精神,促进浙江省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改善发展环境,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改革与创新是驱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力量。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历经传统农业、手工业和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每一次的经济结构与产业调整,都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产业的更替也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诸要素如生产工具、产业结构、生产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日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驱动世界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与重组。坚持创新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基本动力。
第二,立足于改革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主要面临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从国际形势以及我市经济发展实际来看,我市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环境,推动产业的高技术化。这不仅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发展诸如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己经证明,在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的贡献将逐渐上升,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呈递减趋势。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过去走的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未来,我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经济发展中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改善生态环境,走一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不断推动政府加大政策方面的研究。宁波正不断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使我市中小企业面临用工融资难、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企
业利润薄、转型压力大和发展环境差六大困境。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善于把握经济转型趋势的企业才能够取得人们意想不到的业绩。
最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趋势。《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2009)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展开转型。根据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企业[2011]575号),宁波市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以下简称“市级创新资金项目”)是支持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的新活动的项目,同时为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做好储备。另一方面,宁波也具有特有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中小企业更加需要推出诸如国务院常务7月24日会议“关于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决定等实质性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推进宁波市中小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宁波市中小企业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新阶段,如果占宁波实有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能在总体上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那么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成为空谈。
(二)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简历
郭跃,男,197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获评教授职称。系省海外归国人才、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宁波市首批重点引进人才。2003年留学归国至今积极投身到地区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主持完成了近10项省部级、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横向课题10多项。近年来在《中国软科学》、《林业经济》、《中国物流与采购》、《企业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EI检索2篇,ISTP检索3篇。
(三)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具体内容为:
本研究的第一章对改革创新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是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对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当前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企业自身的内部性问题,也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性问题。接着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和外部支撑体系的角度对上述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和措施源于宁波中小企业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中的实际情况,对宁波中小企业基于改革创新下的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大纲如下:
第一部分 改革创新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分析 1.1 改革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1.2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动因分析 1.3 国内外中小企业改革创新路径分析
第二部分 宁波中小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宁波中小企业改革创新的环境分析 2.2 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要素分析 2.3 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宁波中小企业改革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3.1 人才队伍建设 3.2 财政政策支持 3.3 创新市场环境培育 3.4 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搭建
第四部分 构建改革创新下的宁波中小企业转型的升级版 4.1 中小企业转型模式的选择 4.2 外部环境支撑体系的建设 4.3 中小企业集群优化体系建设 4.4 改革创新引导体系建设
第五部分 结语
(四)研究方法
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对宁波中小企业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中,基于以前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总结,采用易于量化的指标,以便于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2. 专家问询法。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填写问卷,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
3. 图表分析方法。图表分析能简明地说明问题,采用图表分析使论文更清晰和更有深度,本课题将广泛地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1)在基础研究部分,不但将已有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设计调查问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于宁波中小企业现状的分析过程,还提出了基于的方法,以及自己研究出的方法例如中小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双边匹配模型,并将这些方法合理的运用到研究当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转型路径选择分析过程,使本研究更具实用性和科学性。
(2)面向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在研究工作中引入“试验”的工作方法,理论和实际互为补充、修正,相互印证,使得理论研究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相应的引导政策建议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研究进度和目标
1. 2013年7月20日——2013年7月31日:组建科研团队,确立研究项目,广泛采集、浏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历史资料和最新技术成果,掌握该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向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具体研究方案,细化研究分工。
2. 2013年8月1日——2013年9月30日:对样本空间内的重点领域进行实地调研,搜集案例,采集数据,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现状情况。
3. 2013年10月1日——2013年10月31日:选择、确立、完善理论体系,同时对获取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梳理,明晰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约束瓶颈和存在的问题。
4. 2013年1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召开项目小型座谈会,搜集理论与实践的意见反馈,对研究报告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结项申报的相关文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温瑞君. 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2] 王黎娜. 基于创新模式选择的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3] Teecc, D.,Pisano, G. and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 pp.509-533.
[4] Bell, M. and Albu, M., “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Development, 1999.27 (9): pp.1715-1734.
[5] 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IDS Working Paper, 2000,No. 120.
[6] 林汉川. 重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问题[J]. 宏观经济研究, 2002(13).
[7] 吴家曦, 李华桑.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 管理世界,2009(8).
[8] 吴金胜. 转型升级助推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来自山东省的调研报告[J]. 中国统计,2009(6).
[9] 毛蕴诗, 吴瑶.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波.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2). [11] [美]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3-65. [12] [美]道格拉斯·诺思. 经济史上的结构变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8-54.
[13] Capron,H.,Van Pottelsbergue. Public Support To Business R&D: A Survey And Some New
Quantitative Evidence. OECD: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Towards Best Practices, Paris.1999.
相关推荐: